维尔纽斯是一座内陆波罗的海城市,周围是长满树林的群山和沟壑地区。它位于内里河和维尔纳河的交汇点,城市占据着两条河流交汇产生的盆地。城市建于公元10世纪,在历史上具有政治、文化和宗教功能,现为立陶宛的首都。1994年,维尔纽斯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和遗址以维尔纽斯历史中心为名称,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维尔纽斯是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筑发展上对许多东欧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遭到入侵和部分的破坏,它仍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留了哥特式、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和古典的建筑及其中世纪的布局和自然景致。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是一座内陆波罗的海城市
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中心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中最活跃的国家。面积很大,相等于一个冰岛,但是人口就只有四百万。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的首府,是波罗的海一带最先进的地方。
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历史古都。一些历史学家确定,传说中公元1253年明道加斯(明道加斯,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立陶宛大公和唯一的立陶宛国王)加冕成为立陶宛国王。相传在12世纪时,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来到这里狩猎,夜里休息时梦见有几只狼奔上山岗,其中最强壮的一只斗败诸狼后,大声嗥叫,惊动四方。圆梦人说这个梦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筑城,必将名扬天下。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于是就在狩猎地的山岗上修筑了城堡。有人说“维尔纽斯”这个名称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的,也有人这么认为,城市可能因为维尔尼亚河流经而得名。
格季米纳斯王子(1316-1341)建立了维尔纽斯,1321年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建造了圣尼古拉斯教堂和弗朗西斯教堂。1387年,由于国家的基督教化和东欧国家采用马格德堡城市自治模式的影响,导致维尔纽斯向西方开放,它成为立陶宛主教的第一个驻地。1377年,条顿骑士团对维尔纽斯曾有一次具有毁灭性的攻掠。为了满足建造低地城堡、哥特式教堂和修道院的需要,城市逐渐发展起来。1471年的大火之后,城市又铺设了新的街道。1503年和1522年,人们建造了具有5座城门的防御工事以抵御蒙古人的威胁。维尔纽斯的影响扩展到西欧和东欧,维尔纽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是从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
1579年国王史德芬·巴托利创立了维尔纽斯大学,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早的大学。大学的建成使城市成为东欧犹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维尔纽斯大学很快就发展成该地区最重要的科学与文化中心之一以及波兰立陶宛联邦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使得手工业、贸易和科学繁荣起来。 俄波战争(1654-1667)期间,维尔纽斯被俄国军队占领了数年,该市遭到了掠夺和纵火,市民遭到屠杀。该市失去了多年来成长的动力,但人口仍然逐渐回弹,19世纪初,该市人口达到20,000人,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之一。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以后,维尔纽斯被俄国吞并,成为维尔那省的首府。俄国占领期间拆毁了城墙,到1805年,已经只剩下黎明门一座城门。1812年,拿破仑在远征莫斯科途中。占领了该市。1831年十一月起义以后,维尔纽斯大学被关闭,俄国人的镇压阻止了该市的发展。1863年一月起义期间,市内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被人称“刽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约夫残酷地镇压下去。起义之后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兰语和立陶宛语被禁止使用。
历史上,维尔纽斯曾因为各种政治及军事的原因而曾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都是影响东欧和西欧的政治文化中心。历经历史沧桑,很多建筑也曾遭到破坏,但留存至今的建筑和一些见证了历史的城市公共设施及场所已被人们作为历史中心而保护。2009年,维尔纽斯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维尔纽斯历史中心及其主要标志建筑已经得到修复。
维尔纽斯历史中心以景色优美著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