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是在全球化日渐深化的背景下实现的。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家利益溢出领土范围而在海外的拓展,也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不断发展。中国的海外利益不仅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重要,其中的某些方面甚至直接制约着国家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成为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着根本性的影响。放眼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疆域和边疆形态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用“利益边疆”来界定自己的海外利益范围,并用自己的国家力量来维护利益边疆。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可以也应该用“利益边疆”来界定海外利益的聚集区域和关键节点区域,并用国家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边疆。概言之,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利益边疆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利益边疆”是20世纪末期,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以描述和分析国家的新形态边疆,以及制定地区或全球战略时经常使用的概念和思维。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利益边疆的概念出现得更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使用了‘利益边疆’概念。”[1]但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纪末期西方国家在界定、描述和分析国家的疆域和边疆时,已经逐渐在使用利益边疆的概念。而且,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全球战略和太空战略中,都明显地包含利益边疆的内涵。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高边疆”计划,就是利益边疆的一种具体表述。在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当时的美国空军参谋长迈克尔·瑞安更是明确强调:“从历史上说,商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展到哪里,军队就应该跟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海洋还是在空中。”[2]
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或控制着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这样的政治地理空间范围,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国家不仅是人类创造的政治形式,也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同时还是政治地理空间单位。国家占有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就是国家的疆域。国家的疆域又是随着国家形态的演变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国家主权体制确立以前,国家的疆域是一种非主权形态的疆域;国家主权体制确立以后,国家疆域由国家的主权管辖,成为主权形态的疆域,即领土。但是,在全球化全面深化并对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以后,国家疆域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进程和现象。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3],但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全面深化,却是在两极对立格局随着苏联解体而瓦解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响。“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足以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相提并论。”[4]随着全球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突破性发展,国家的利益越来越多地超越于领土的限制,而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展开。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人类活动的范围迅速拓展,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利益在领土外拓展的进程。
在国家利益溢出领土的范围,而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聚集和形成利益节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海外利益而运用国家力量,去占据或控制领土外地理空间的活动也日益凸显,并形成对领土外的某些地理空间的实际控制———这样的控制并不意味着主权性和排他性的控制。相对于主权的排他性控制来说,这是一种“软控制”。于是,便出现了国家对地理空间范围的新的控制形式。这样的控制形式,显然超出了“领土”这个主权性疆域概念①的描述能力。于是,超主权疆域的问题便出现了。超主权的疆域,不过是国家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影响力形成某种程度实际控制的领土外地理空间。它不是主权性质的,却是国家能够对其实际控制并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区域。这样一种不同于传统疆域的新疆域形态,便是所谓的利益边疆。换句话说,现在普遍使用的“利益边疆”概念,指的就是一个国家能够控制或施加有效影响的海外利益范围。有的学者更是直接认为:“利益边疆主要是指,在历史过程中产生并在全球化时代凸显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判定主权国家之间或与其他行为主体利益划分的界限和范围。”[5]因此,利益边疆是相对于领土边疆而言的。领土边疆有明确的地理范围,而“利益边疆则没有明确的地域指向性,它突出的表现形态之一是地域不确定性”[6]。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利益边疆’的存在已是事实,并成为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和制订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点”[7]。
当我们突破意识形态的樊篱,而以客观的态度理性面对利益边疆的时候;当我们抛弃传统、褊狭的边疆观,而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边疆视野来看待利益边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利益边疆不过是以新的国家疆域观来界定国家海外利益范围的结果,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用国家疆域理念来描述或指称国家的海外利益聚集区的概念。也正是因为如此,利益边疆概念才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