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利益边疆的理论与实践构建
面对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利益边疆拓展,改变拒斥态度并主动地接受利益边疆的概念和思维,只是应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第一步。构建起中国自己的利益边疆,才是应对挑战的根本性步骤。而要构建现实的利益边疆,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宏大的国家行为。这是国家治理中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利益边疆理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恰当的国家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利益边疆的理论构建是现实构建的先导或前提。如果没有完整的利益边疆理论,就既不可能使关涉边疆问题的研究者和执政者接受利益边疆,也无法对中国的利益边疆进行恰当界定、描述,更无法对利益边疆的构建和相关战略进行必要的论证。要真正构建起利益边疆理论,在我国的边疆理论中确立利益边疆的内容,又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改变传统边疆观念的问题。
在秦汉之际,为了实现对国家疆域中具有明显异质性的边缘性部分的有效治理,便开始将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与核心区区分开来,采取特定的政策措施进行治理。国家疆域中这个被专门界定的边缘性区域,就被称为所谓的“边疆”。
从总体上看,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边疆观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边疆是在以王朝中央所在地为中心,并将王朝国家统治的传统范围确定为核心区的前提下确定的,因而被视为拱卫国家核心区的外围区域,是远僻的蛮芜之地;二是边疆生活着与核心区的汉族不同的其他民族群体并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因而被视为少数民族地区,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和道德涵义;三是边疆在传统的政治和文化的差序等级中处于末端或亲疏关系的远端,因而在王朝国家的统治和治理战略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远低于核心区,远离核心区的海洋边疆更是不受重视甚至是被漠视;四是边疆通常被视为核心区战略安全和军事安全的屏障,是国家的军事设防之地;五是边疆及其治理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核心区的利益,这样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边疆稳定的意义远高于发展,因而其发展的要求总是从属于稳定的要求,并在特定条件下被束之高阁,甚至连边疆的某些区域都有可能被舍弃。
传统边疆观念形成并稳定以后,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边疆治理实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在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得最为突出。辛亥革命在结束中国王朝国家历史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在如此巨大的历史变迁面前,传统的边疆观出现了重大的调整,按照民族国家的要求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并增添了反映民族国家内涵的新内容。但传统边疆观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并未根本改变。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和内敛式的边疆观。按照这样一种站在中央政权所在地,以国家疆域的核心区为中心的边疆观,离核心区越远的区域越不受重视———远僻的海疆不受重视就在情理之中;处于国家疆域之外的利益边疆,自然就不在边疆的范围之内,更不用说受到重视了。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状况已经不能与现今的状况同日而语了。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已经由国家建设时期转向国家发展时期,国家更加注重整体性发展。这就要求将国家的核心区与陆地边疆、海洋边疆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谋求发展,不断增强的国家能力以及发达的通讯和交通也为这样的整合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融入到世界,国家的海外利益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将国家领土范围的发展与领土外的发展结合起来,并用国家力量维护此种结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范围内的领土空间与领土外的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便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地理空间场域之中。中国需要借助全球化时代逐渐显现的疆域理念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疆。这样的边疆不仅要在领土的范围内划定,也要在领土之外界定。所以,中国的边疆既有陆地边疆、海洋边疆、空中边疆、底土边疆,也要有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乃至太空边疆、信息边疆。当然,前者为主权性质的领土边疆,是排他性的;后者则不具有主权性质,并不具有排他性。前者为硬边疆,后者为软边疆。
只有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外向的宏大边疆观念中,利益边疆才能得到准确的界定,进而构建完整的利益边疆理论。不过,利益边疆理论不仅要对利益边疆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还必须对构建利益边疆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利益边疆与其他边疆形态的关系、利益边疆的治理等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利益边疆理论的构建,将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
利益边疆的现实构建,是将经过理论论证和国家认定的利益边疆,变成真正的并受到保护的现实利益范围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是利益边疆理论到利益边疆实践的过程,也是利益边疆从构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既涉及利益边疆的规划,也涉及相关国家战略的制定,还涉及实践操作等基本的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