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是干出来的,不是夸夸其谈谈出来的;中国的改革是改出来的,不是泛泛而议议出来的。
近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一讲话精神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要求各项改革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落地生根,取得成效,以此为总原则来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改革的针对性越强,改革的实效性就越大。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关键在于细化改革目标体系。科学搭建改革的总目标、分目标、远目标、近目标。既要有远期、中期、近期的改革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又要有宏观、中观、微观的改革目标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强调改革的针对性,也就是要求各项改革,不跑题、不跑调、不脱靶,不空谈、不空说、不空议。
实效性就是收益性、效果性、改善性。提高改革的实效性,就是要求各项改革务必取得实际收益、实际效果、实质改善,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站得住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看到改革的进步。近期改革的实效性,就是要让人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切切实实的作为,要看到通过改革,问题正在得到好转,而不是继续恶化。
这就要求,近期改革要为长远改革,赢得时间、空间、资源和信心。远期改革的实效性,要使各项改革能够按照预期的愿景前进。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从具体问题抓起,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正说明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矛盾的过程。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紧紧抓住人民民主、法治中国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紧紧抓住公平正义、和谐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紧紧抓住理想道德、文化强国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紧紧抓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党的建设体制、机制、制度创新。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考虑改革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实现改革的有序推进、整体递进、稳步前进,避免主次不分、轻重不辨、缓急不明。
中国改革是一项空前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要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把政治民主、行政法治、权力制衡、领导奖惩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治理制度建设往前推;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要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制度建设往前放;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科技创新、文化强国、道德提升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要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证,要把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与发展放在根本的位置。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增强改革的执行力、贯彻力、落实力,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要体现在改革的执行力、贯彻力、落实力上。首先,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其次,要建立上下联动、赏罚激励的制度机制,严肃改革的政治纪律和问责制度。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改革原则。所谓改革的不成功,其实质是动员人民参与的不成功;所谓改革没成效,其根源是人民参与没进展。任何假改革、伪改革、形式主义的改革,终将是脱离人民、害怕民众、孤家寡人式的瞎折腾。改革的事业,说到底是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才是改革最终成功的根本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