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保持历史耐心

中国理论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保持历史耐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历史耐心”这一论述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明确了“历史耐心”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征程中的重大意义。所谓“耐心”,是一种不急切、不厌烦,遇事从容不迫、踏实稳妥的精神状态。将“耐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考量,彰显了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立足大历史观,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着眼长远目标,从容不迫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定力和战略谋划。

一、回望过去,保持历史耐心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提炼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性过程,量变和质变的发展演绎中蕴含着对历史耐心的内在要求。换言之,历史耐心就是对质变前积累性量变的耐心,是对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渐进性的耐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78年,党深刻汲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实践原则的确立,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回正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要以此为依据,“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通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重新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图,以更扎实稳妥的步伐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

二、立足当下,保持历史耐心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命题的深刻把握

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加。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先发现代性文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仍具有相对优势。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会始终伴随着西方国家强加的一些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国内局势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日益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这一阶段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世情国情的复杂变化,要求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气魄,从容应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耐心”一词频繁出现在多个重要场合、涉及多个治理领域,涵盖了人口城镇化、经济特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议题。历史耐心的时代出场,表明了党对于治国理政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战略清醒。在改革发展问题上,保持历史耐心能够始终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聚焦质与量的齐头并进,从容不迫地解决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实践证明,新时代的十多年间,正是依靠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与政治毅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

三、放眼未来,保持历史耐心蕴含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主动精神

历史耐心并非面临艰难困局时的固守不前、无所作为,而是耐心持守、攻克时艰,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强大韧性。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实践,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任何现实经验可资复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也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勠力同心、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取得的。前方道路仍然充满各种未知的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因此越是在接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越是要避免沉湎于既有的成绩,克服松劲歇脚、疲劳懈怠的厌战情绪,始终保持使命在身、主动担当的自觉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非朝夕可至,而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既要有披荆斩棘的果决勇气,也要有必然功成的坚定信念。

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改革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具有时间性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实现伟大目标的过程中,要在试错中总结规律,在纠错后调整方向,改进需要改进的部分,坚守必须坚守的底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好伟大斗争的时、度、势,以接续奋斗的历史耐心、勇毅前行的战略恒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一绘到底,“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辉煌。

【作者简介:方正,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