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建功立业
从中国革命政权的建立到60多年后的今天,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政治力量和政治偏好也有了巨大的不同。中国如何以新的姿态,开放胸襟,甄别敌友,友好交往,建立国际友谊和互信,推动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是中国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加强现代治理能力、融入和影响国际社会的重要路径。公共管理学在这方面可以作出的贡献是,使用知识广泛的智库,对大型公共政策进行多方位的深度讨论和国际沟通,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政治思想基础。马克思自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研究和讨论国家,主张与时俱进,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僵化、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违反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中的科学精神,虽然也谈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架空和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会阻碍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宗旨,时刻不忘党的理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推进治理现代化,需要防范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强调任何事情都要对国外亦步亦趋、全盘照搬,而不注重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与本土实际情况的结合,结果常常是食洋不化,或是搬来的东西水土不服,引发矛盾。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造就中国独特的行为处事方式,操之不当或行为过激,都会引发预想不到的问题,将本可以办好的事情办砸。如何通过渐进而不是激烈的方式推动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化改革,需要的不仅是理论和模式,还需要智慧、创新、艺术和对国内外情景的全面了解。
开发传统的呼唤并不完全有助于现代价值观和现代治理体系的确立。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丰富的思想和智慧。但是,传统上对文化遗产的处理,偏颇一家之言,注重为封建帝王统治服务,而忽视民间民俗的文化。另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缺乏现代的体验,或者说现代的基因不足。因此,仅仅关注传统的开发,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现有的问题。振兴中华的伟大民族梦想,需要现代知识精英在了解全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诉求进行提炼。只提开发传统,不提其现代意义上的提升,是南辕北辙、方法不当的努力。克服狭隘传统主义的法宝是加深对现代化精神的体会。
面对十八大提出的历史使命,面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挑战,新一代中国公共管理学者任重而道远。如何将研究精力集中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构建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和治理体系,培养推动现代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治理体系建设的人才,寻求克服传统不足、突破各种掣肘的途径和方法,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深化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建功立业的重要契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