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干部超配割韭菜式困局

走出干部超配割韭菜式困局

囿于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的交织,懒政心态的作祟,以及相关领导责任追究机制的无力,干部超配犹如割韭菜一般,并没有从源头上清理掉。

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截至目前,已有9个被巡视单位针对2013年中央第二轮巡视反馈问题公布了整改报告。整改报告中透露,继中央巡视组指出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严重后,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公务员局开始联合解决这一问题;而据吉林省、安徽省的整改报告显示,“副秘书长”岗位超配现象尤为突出,其中,吉林省便发现超配23名“副秘书长”。

针对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曾多次部署过清理。根据统计,仅近几年间,国家层面就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明确提出要落实精简工作。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干部超配犹如割韭菜一般,并没有从源头上清理掉。

如今,在中央巡视组的强力推动下,被巡视地区单位都对反馈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公布了整改报告。而且,各地对于出现的超配问题,都制定了解决思路。比如,吉林省通过免去兼任职务、交流任职等方法,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等超配的副秘书长予以解决,并消化了市(州)超配13名副秘书长。可以说,这样的清理思路是正确的,清理方法也是对头的。但是,缺乏刚性制度的约束,只是依赖于一时的清理,割韭菜式的困局能否破题便成为隐忧。

在实践中,职位配置的多少,地方领导享有话语权,并没有明确且具体的规定。如此,羁绊于地方利益的纠葛中,缺乏干部超标之后的问责机制,地方领导对于干部的配置必然会有“就高不就低”的窠臼中。

坦白而言,中央巡视组的工作效果不错,对于干部超配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巡视工作不可能是“持久战”,巡视工作之后,干部超配的现象会不会“死灰复燃”,值得每个人深刻反思。毕竟,清理干部超配,早就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却并没有真正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硬性规定的虚无,法律层面的缺位,必然会导致责任处于盲区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干部超配行为的滋生。基于此,对于干部超配乱象,就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巡视组的强力威慑,而是要形成刚性的约束机制。在这方面,不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地方干部配备标准作出具体明晰的规定,并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承担作出硬性规定,为干部超配乱象戴上“紧箍咒”。如此,方能真正走出干部超配割韭菜式困局,真正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和氛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