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外交在推动中外友好往来,树立党的国际形象,营造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始终遵循独立自主的政党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党交往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纠正了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隶属关系,有效地解决和清除了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教条化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挫折和束缚,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当时的国情和世情,尽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但并没有放弃政党外交的独立自主原则,坚决反对“老子党”和“大党沙文主义”,维护了国家利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际交往的四项基本原则,强调独立自主是处理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完全平等是关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恢复和调整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尤其是同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和睦相处和友好合作;同时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和西方国家左中右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接触与交流,赢得了国际声望,也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适时调整政党外交政策
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党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一贯做法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形势的制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边倒”和结盟的政党外交策略,主要发展同苏联共产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活动也逐渐向各国共产党、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政党以及西方国家的社民党等政党和政治组织扩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作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决定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党外交政策也调整为“真正不结盟”的政党外交战略,提出了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政党外交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提出和实行了“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共处政党外交战略思想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政党外交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战略上更加突出和平共处的政党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基础上的“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政党外交战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政党外交战略也必须随之与时俱进地调整,这样政党外交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是世界政党政治多样性和历史性的表现。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历史性以及政党格局的多样性,扩大党的对外交往对象和范围,同世界各国各类合法政党普遍交往并建立友好关系,是当前政党外交的时代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政党呈现出意识形态含糊性的发展趋势,政党的政策也表现出较强的弹性特征,并且对社会制度的差异也采取了淡化处理的做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欢迎与世界一切愿意与我交往的政党,不管是左翼政党、中性政党还是右翼政党,只要坚持党际交往的四项原则,都愿意进行接触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谋求谅解与合作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同欧洲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到80年代中期,为促进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又开始了同西欧国家的一些传统中右翼政党的接触与交往。从“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到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再到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合法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开放式的交流关系,党以开放性的心态,求同存异,寻求利益的汇合点,推动世界的和谐、多样化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