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好“理论与实际”、“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立足点与开放性”、“学理支撑与理论创新”、“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等重大问题,切实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一、关于理论与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但是,抽象地讲理论联系实际,或者仅仅停留于口头或口号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首先,我们要回答用什么“理论”联系实际。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毛泽东同志在1920年11月25日给罗章龙的信中写道:“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我们所说的理论,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
第二,要回答联系什么“实际”。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去,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际”,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实际”因问题而鲜活、而丰富,实际因问题而不再抽象和空洞。因此,所谓联系实际,就应该是联系实际中的问题,包括生产生活中和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前瞻性战略问题等等。
第三,要回答如何“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用理论指导实际,不断解决实际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验证和发展理论,在回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表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关系和矛盾运动。解决的问题越多,回应的问题越有力,理论便越丰富、越深刻,从而对实践的指导就越有针对性,越有效。
二、关于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290页)公元前,楚国人屈原写下《天问》,全文自始至终以问句构成,对天、地、自然,对社会、历史、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发出了人类从神学和混沌中走出来的时代声音。1919年9月,青年毛泽东发表《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解决的71项、144个问题。他正是在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觉醒,最终在“种种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接着他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研究农民问题入手,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前途等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在随后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毛泽东又回答了夺取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论十大关系》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二次结合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抉择,也是因问题而起,与问题相伴,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问题是客观存在,问题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说到底是一种勇气和担当。不敢正视问题甚至回避矛盾、掩盖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与时代不符的退缩与逃避。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是理论工作者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也是把握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内在规律的体现。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人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问题导向永远是理论工作和理论创新的原动力。
三、关于立足点与开放性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直面中国的问题,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是我们的出发点、立足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习近平总书记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必然是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我们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也必然以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立足点;我们衡量理论的好坏优劣,也必然以其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程度、力度、深度为标准。
当然,强调立足中国实际,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保守。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实践,就是敞开胸怀,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生动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不可能是孤立的、隔绝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世界发生着广泛联系。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睁眼看世界,敏锐把握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把握各国应对各种问题的新思想新做法,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藉此追赶乃至引领潮流。但是,开放是以中国实际为立足点的开放,我们了解和学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迷失自我。最近,梁鹤年先生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一书中提出:在搞清楚“洋为中用”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洋为洋用”是怎么一回事。他说中国人穿洋服往往觉得袖子长,但洋服既是来自发达国家,袖子怎会过长?只恨自己的手太短!于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手拉长。如果是为时髦,吃点苦也还值得。但如果是为求实用,就要明白洋人的身材与自己有别。先搞清楚“洋为洋用”,再来谈“洋为中用”。(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