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平川区的黄峤乡过去多年都是比较典型的贫困乡。2011年以来,乡党委和乡政府坚定地把规模化、农场化、公司化和职业化作为全乡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政府支持、公司运作、农户参与、合作共赢”的方式,在养殖项目、种植项目、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使得全乡的大型农场和种植园迅速成形,效益已经突显出来。下面是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组成的专家调研组对该乡的调查报告。
一、黄峤乡概况
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乡位于平川区东南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半山半川干旱山区乡,2010年的农民收入不到3000元。2012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人均约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23.2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黄峤乡的农业发展资源和产业基础。调查发现,黄峤乡与农业相关的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主要有:一是人口少,人均资源比较丰富。黄峤乡的人口密度为41.8人/平方公里,仅河道、川地、川台地和有耕作条件的“三荒地”就有约18万亩的面积;二是草山资源非常丰富,南部草山有近10万亩,有比较好的轮牧、休牧条件;三是农村产业搭配关系密切,可以形成小循环经济,即每年种植3万亩的地膜玉米,直接全部作为青贮饲料,另外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以作为粉碎型饲料;四是这个地方有着养羊、养牛的传统,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很高;五是“煤老板”转型“农场主”、“牧场主”多。黄峤乡目前大型农场型养殖公司都是由“煤老板”转型而来的。
二、“黄峤模式”形成方式和要素
1.“黄峤模式”的形成基础。黄峤乡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发展教训认识到,现行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难以对应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借助土地流转,走合作、联合、规模、专业、公司的发展道路,但是,又不能走过去集体经济时的简单模式和道路,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以新型农业公司为基础展开创新,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以养殖业为主体的公司制农场。
2.新型农业公司的选择对象。黄峤乡在几年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投资和积累能力非常低,走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道路有很大难度。黄峤乡党委和政府根据白银平川地域性的煤矿公司大面积停产的现实,积极与老板们沟通,并提供尽可能的优惠条件,最终形成了老板带动型的公司发展模式。
3.现代公司制农场的运行要素。根据对黄峤乡几个公司的调查发现,这个乡的农业公司或者农场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都是选择以养殖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都是转型老板作为主体投资者;公司规模都比较大。这些企业的发展要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到位,投资者全权负责投资,实际是转型投资;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大,农民得到流转收益,老板得到长期经营权。三是企农关系协调机制良好,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可以直接到公司就业和领工资;四是“公司+农户”、“公司+技术平台+良种繁育供给+成品回购”的运行机制已经建立;五是公司带动作用大,尤其是牧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这些公司不仅可以全部收购当地农户的牧草资源,而且都建立了牧草基地。
4.公司制农场发展配套措施。近年来,黄峤乡在发展节水农业、大面积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建设水库、修建道路、台地集中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对公司制农场的发展非常有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