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司制农场发展的初步效果
“黄峤模式”是靠老板带动型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转型经济发展的新产物。因为老板本身就是当地人,所以他们的公司制农场也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比较牢固,社会关系密切,各方面沟通比较容易,发展比较快。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得宝生猪、顺宝羊业、三鼎奶牛、靖羊肉羊、正兴养殖、承翔养殖和鑫河养殖等为主体的养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大中型的公司制农场,并且已经突显效益。
一是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从2011年到现在,全乡向农场实现土地流转11330亩。二是企农关系协调机制良好,农民可以直接到公司就业和领工资。目前,全乡因为土地流转等原因到公司制农场就业领工资的有330人,占中青年劳动力的20%。平均年工资收入介于3万元——3.6万元之间。三是技术指导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大中型公司制农场在内部机构设置上都有完整的技术循环系统,还包括生态保护和厂区美化系统等。四是“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公司+农户”模式上都是采取“公司+技术平台+良种繁育供给+成品回购”的运行管理方法,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分散经营”的“三统一分”经营模式。五是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很大、很有效。由于公司大规模养羊、养牛,全乡60%以上的耕地集中种植饲草,增加了农户收入。六是养殖业迅速形成规模。全乡现已发展规模养殖企业1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16家。2012年,养殖及相关产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四、“黄峤模式”的启示
“黄峤模式”给我省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公司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一是重视“老板转型”发展是做好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靠贫困农户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在形式上先进了,但是在发展力量上不够;二是选择好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非常重要,要保证目标选择准确,并有充分的可行性;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是促进公司制农场大发展的根本手段,乡镇和村两级干部一定要帮助协调好土地流转的政策、土地整理、农民再就业、收益分配合理化等事项;四是“公司+农户”有技术指导、良种繁育、饲草提供、产品回购、风险共担等综合性要求,不只是销售;五是公司制农场的建立必须按照现代化、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来进行,要有长期发展目标和自我发展空间;六是公司制农场发展区域的产业需要相当集中和聚集,主导产业选择不能太多,围绕主业发展副业。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