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归宿之地”
1955年考古学者曾在此进行发掘,发现当今街区的全貌、院落的布局乃至建筑技术,自汉萨同盟时代以来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可以说是保留了原有风格。这里的木屋都为十八世纪典型的民房,14至16世纪中叶汉萨同盟最繁荣时代的建筑物,独特的三角屋顶连成一片,木制结构的建筑此起彼伏。这里大部分建筑是朴实无华的三层木房,房子的人字形屋顶十分陡峭,窗户狭长,给人十分强烈的纵深感,山墙多用木条拼成,这在各式各样的木构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在大多数房子的正面,都绘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图案,但现在多数已经见不到了。这是由于18世纪以后,人们又在房子的正面加了保护板,把图案遮挡了起来。房子的布局并不复杂,每座建筑都是由一两座房子组成的院子,房后有石砌的地下室和贮藏室,用以防备火灾。整个布吕根的建筑造型整齐,井然有序,给人朴实素雅的感觉。布吕根保存下来的商业行会建筑几乎清一色的顶着一个三角形的“小甜饼”式屋顶,并且都被细心的涂上了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这些遗迹本身则成为了精品店、餐厅和博物馆。自从布吕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每到旅游旺季,都会有成群的游客来到这里体会当年中世纪挪威人的朴素生活,寻找心灵的归宿。
每到旅游旺季,都会有成群的游客来到这里体会当年中世纪挪威人的朴素生活
火灾后重建的“木头小镇”
布吕根被称作“木头小镇”。历史上,布吕根镇曾经几次遭遇火灾,后经一公共基金组织发起拯救运动,才将小镇的古建筑购买下来,逐一加以修缮,小镇面貌才渐呈复苏,恢复到原先的那种朴素无华的外貌。最后这个基金把港口的建筑全部买了下来,逐一加以修缮,小镇面貌才渐呈复苏,恢复到原先的那种朴素无华的外貌。其中历史记录中最严重的几次大火分别发生在1198年、1248年、1476年和1702年。但是,它通过按照原城镇规划、保留原院落布局、利用原建筑残址为地基、使用原建筑材料和技术而获得重建。因此,现今的布吕根区坐落在考古地域深达地下八米的“城市发展史书”上,它包含了600多年港口活动的全部信息。布吕根区有62幢建筑,绝大多数木制建筑都镶加了保护板,并在面向通道的一边修有外楼梯和走廊。在街区的中心地带,修建了一些建筑,用来作为“安全”的场所以保护那些贵重商品免遭大火的破坏。虽然现今的建筑都是在1702年大火之后修建的,但布吕根区仍保持了它在中世纪时港口的特征。作为具和谐功能的古老街区的布吕根区,通过现今的布局揭示了汉萨同盟时期四分之一商人们的空间使用情况,它是不同于吕贝克和诺夫哥多德的一种北方城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