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中国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其中云南石林为中国AAAA级景区。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份,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中国南部喀斯特地貌丰富多样,富于变幻,举世无双。这处遗产呈连续性分布,主要可分为三个区域: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湿润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石林喀斯特被誉为自然奇观,是世界级参照标准。石林包括由含白云石的石灰石构成的乃古石林和在湖泊中生成的苏依山石林。同其他喀斯特地形相比,石林喀斯特的石峰更加丰富多彩,形状和颜色也更富于变化。荔波喀斯特的特点是锥形和塔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美丽的风景,同样是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级标准。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石灰坑、天然桥梁和天然洞穴而列入了世界遗产。
云南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
分批次申遗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中国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处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覆盖了五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省区,南方地区的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展示了一个由多湿的热带至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
2007年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2014年,以桂林喀斯特(广西)、施秉喀斯特(贵州)、金佛山喀斯特(重庆)和环江喀斯特(广西)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提出申遗,得到世界遗产中心的正式回复,认为该提名项目满足关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提名项目完整性的所有技术要求。
专家表示,如果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与第一期已列入的遗产地共同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该系列遗产将包含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深化过程,同时也将展示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自然奇观,世界级参照标准——云南石林
云南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云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云南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
云南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贵州“荔波三绝”
贵州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