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面对质疑,“节操词典”的创作者辩解说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大家娱乐一下,博人一笑,以释放压力。虽然这个目的没啥不妥,但是娱乐释压一定要通过这种恶搞和篡改词语(成语)的方式吗?换句话说,“节操词典”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很“没有节操”。它逗人一乐、博人一笑的那点积极意义,和其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危害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最近一两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国内一些电视台出现了《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大会》等节目,其背后体现出的,实际上正是对汉语言的一种拨乱反正、去伪存真,是为了纯洁语言生长环境。作为“节操词典”的编纂者,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错误的事情而哗众取宠,为什么不研究传承一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化?
让人们在文字娱乐中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提高人们的是非观,辩清善与恶能起到辅助作用,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是它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将普遍性的真、善、美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那么“节操词典”或许就是所谓“恶搞”的升华。
我们不妨缓步走下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坡,低下身段咀嚼一下“节操词典”或许会觉得它没那么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