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注意教育和引导工人运动避免在无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讨论价值观。《哥达纲领批判》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可以说是相当强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制定的《哥达纲领》中,对公平等核心价值观予以了竭力的阐述。如提出工人要争取“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公平观”。马克思毫不客气地批判了这一观点,反问道:“可是什么是一天公平的工资和一天公平的工作呢?它们是怎样由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呢?”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谈公平意味着什么?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由经济关系来产生出法权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有各种极为不同的观念吗?”
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改良主义运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通过改造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来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等,建立在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上,所以,它追求的价值观,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内涵。但如果不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造,无论你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其内涵都只能由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机制来加以定义和灌注。
所以,马克思对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种价值观追求的结论是:“因此,我们要永远埋葬这个旧口号,代之以另外一个口号:‘劳动资料——原料、工厂、机器——归工人自己所有’。”
显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特别是功能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存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必须要由特定的制度来加以保障
从字面上看,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的价值推崇有某些字面上的雷同,但实质上是迥然不同的。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的存在和社会主义的制度机制决定了它不同于在西方社会中的内涵。我们的民主当然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我们的文明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文明,我们的自由、平等、公正都要由社会主义来界定,如此等等。也就是说,离开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制度的基础,有关价值观的各种概念提炼得再漂亮,也最终会落空和流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构紧紧联系在一起,民主、法治本身也是制度建设;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必须要由特定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以它们为依归,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明、和谐以及自由,而不同的制度对平等、公正的认定和保障也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是从个人的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不仅仅是道德和觉悟的问题。公民对于国家来讲,必须明确权利和义务,否则爱国就成为空泛的议论;每一行业、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范和守则,否则就无所谓敬业;建设诚信系统,用制度机制来惩恶扬善,诚信才能够健康成长;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善也是如此,有制度性的保障才会避免倒地无人扶、英雄流血又流泪等不该出现的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