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在价值观培育中的主导功能 (3)

思想教育在价值观培育中的主导功能 (3)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的过程,为培育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良好的环境,人们善良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最深厚的土壤。建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某些领域道德失范,某些个人价值观扭曲,价值判断丧失底线。面对这种情况,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就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通过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最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素质,引导青少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实践,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养成,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氛围中陶冶道德情操,践行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属性,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学雷锋、道德模范表彰等活动,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素质。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养成,其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一论述指出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就是在日常生活进行实践,形成实践养成的氛围。找准思想共鸣点、利益交汇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作者: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13JZD033)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解决大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认识困惑路径研究”(12YJC71004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