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官”横行是因为“真权力”滥用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起了前几天帮孩子报高考志愿,家里人一直在说,要是像村里的某某一样有个好亲戚就好了。的确,人家当年考的分数虽然不高,但报考了一个对口的学校,毕业后直接就进了某国企,而且还晋升挺快。可以想象,如果某位家长正发愁时攀上了一位手眼通天的“官员”,动心在所难免。
私人办事如此,政府部门办事也是一样。前几年我们都听过“跑部钱进”这一说法,地方政府申请资金也罢,争取项目也罢,都要去上一级甚至更高级的政府部门找路子才行。而且,找的官员头衔越大、职位越高,越能办成事,越能办大事。这样的现状,也使得一些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从一定程度上讲,“假官”之所以横行,是因为“真权力”的滥用。试想,如果高校招生能够做到完全透明公开,每一个单位招工都能逢进必考,任何一次提拔都能唯才是举,官员审批资金和项目都能公事公办,那么谁还会办事时四处找门路?骗子冒充官员又有什么意义?
正因为有时候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可以凭官员的个人意愿任意暗箱操作,才使得有人钻空子行骗,冒充官员。可以说,正是这个社会在明规则之外还存在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才使得“假官”有了存在的土壤。因此,对招摇撞骗的“假官”当然应该打击,但更重要的还是规范“真权力”的运行。
权力总是畅通无阻,才会有人迷信权力。而一旦人们对一样东西开始迷信,骗子也就应运而生,人们便容易上当。只要遏制住真权力的滥用,就算有人印上再耀眼的名片,表演得再逼真,也蒙不到人。
骗人的“假官”缘何会层出不穷?
一骗就是十多年,董宪伟绝对算得上“假官”“行当”中的高手了。面对拥有如此高超骗技的“假官”,难怪被骗者感叹:如今的假官是真假难辨,令人“防不胜防”啊。
的确,这些“艺高人胆大”的“假官”造假水平足以堪称一绝。无论是从机构、证件的精心打造,还是言谈举止细微演绎,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尤其是其十足的行骗底气,大有比真官还“真”的架势。
但不得不说的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馅的时候,就拿董宪伟来说,10年来被其被骗的数十人难道都没觉察出他是骗子?肯定有人察觉不对,然而,是什么让他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成功呢?除了其高超的骗技外,有些东西也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一下。
各色“假官”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如鱼得水”、屡屡成功,一者,是因为骗子们口中描述的“上军校、转业安置、当公务员”,确实在某些地方实现了,或者是听说有人实现了,也就是说一些“真官”做了“假官”口中承诺而没能实现的事;二者,是被骗者的捷径心理在作祟,遇到难题不是谋求按章办事,而是奢望走小路、搞特权,因此就依托于找门路,于是骗子就应运而生了。
这也就是“假官”屡打不尽、屡抓不绝的重要原因所在,巨大的利益收益必然会驱动大批的“假官”前赴后继。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假官”问题也连接着腐败问题。若想从根源上解决假官问题,首先,就是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这也正是当下党中央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次,要摒弃投机取巧心理,牢牢记住“贪小便宜吃大亏”,一切按规矩办。如此,再狡猾的骗子,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