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要吸引民众,就要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路线;要凝聚党员,就要明确自己的纲领和目标。贯穿其中的是政党长期形成的理念和意识形态。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对民众进行动员、解释、指导的一种思维框架。特别对于后发展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力量和资源。既然意识形态是政党传播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执政党整合社会的一个基本手段,那么,执政党总是选择和培育最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点内容作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白皮书》在国会审议的过程中,把“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分别改为“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涵丰富。“共同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保持新加坡社会稳定。共同价值观在“保持社会一致性和保持个性的某种自由度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得到了各民族广泛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共同价值观强调了国家、社会、家庭对个人的优先地位,强调了协商、共识、稳定和宽容的精神,同时也加入了尊重个人的原则。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是“通过各种社会构成之间的和睦、和谐来维持和促进国家的稳定。稳定是目的,和睦和谐是手段。这当中,国家作为各种社会构成之上的总代表,扮演积极主动的协调者角色。”共同价值观成为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也是维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精神支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