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戍边卫国的战略文化智慧(3)

范仲淹戍边卫国的战略文化智慧(3)

摘要:范仲淹创造性地提出了议攻与议守二策。所谓“议攻”,就是浅攻,攻其近,集中优势兵力,拔其要寨,战其地后再修城寨,然后守以士兵,步步为营。“议守”就是在分析敌我双边实力态势基础上,采用《孙子兵法》之“分建诸侯”之策,仿效隋唐屯田之法,“因置营田,据亩定课,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攻与守的总体策略就是“用攻,则宜进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溃”。不仅如此,还对西夏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之后,范仲淹便开始寻找战机,突袭制胜,很快收复了灵州、夏州等重要边城。

善于用才 深谋远虑

御夏用兵,范仲淹胸有成竹。他遵照“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古训,一贯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为了持久的国泰民安,他制定了“筑城”与“营田”的军事策略。

先筑青涧城,再筑大顺城。为了迅速把城筑好,范仲淹事先秘密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派他年仅19岁的长子范纯佑和一名归顺的番将,先去攻占马铺寨,随即快速运来砖石,立即秘密筑城,10余天的工夫城就筑好了。赵元昊得到消息非常恼火,立即布置兵力,派遣3万西夏军前来争夺。范仲淹亲自督战,当战斗正处激烈时刻,西夏军突然败退,范仲淹下令切勿追赶,收兵回城,始终没有中敌人的诱兵之计。

范仲淹受命抗夏时,一贯知人善任、荐拔良将,起用大批人才,像种世衡、狄青、张亢、王信、范全等有勇有谋之士,都是熟悉边境地理、了解边境少数民族情况又深得边民之心的人才,委以重任后凭借其智慧和才能,在御夏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两次上奏朝廷,调种世衡知环州,最后朝廷答应了奏请。种世衡在修建和管理青涧城时,宽待保护羌人,深得羌民之心,在羌族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种世衡知环州后,不负众望,深入调查,特别是深入到羌族内部,宣抚朝廷恩意,身体力行,以心交心,团结羌人,取得羌人的信任,共同抵御西夏侵扰。

营田和筑城是范仲淹抗御西夏入侵、巩固宋朝边防战略方针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城堡的防守,采取轮流值勤的办法。士兵不训练值勤时,一律回家种地,发给口粮,每人还可以分到赋田80亩,自己能备马的,另外多分赋田40亩。轮到值勤时,官方发给兵器,成为强人弓手。守城士兵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又得到优厚的待遇,因而他们守卫边城,防御西夏都很卖力。营田的推行,不但加强了边城的防守实力,团结了边境少数民族,安定了民心。

范仲淹深谋远虑,在全力对付西夏的同时,对辽也“安不忘危”。范仲淹深知“羌戎素诈,边鄙多虞”,是他对辽夏本质的基本了解。“西北二方,复相交搆”,夹困中国,是他对辽夏外交政策的准确估计。因此,即使在议和过程中,也应“建御悍之谋,以待二虏,不必求二虏真伪之情”。除此之外,他提出营修西京洛阳的主张,惟“外亦设险,十四夷不敢生心”。又连上二札,乞修京城,可沮北敌(辽)“南牧之志”。东西京城修缮完固,可“表里山河,接应东京之事势,连属关陕之形胜。又河阳据大川之险,当河朔、河东之会要,为西洛之北门;又长安自古兴王之都,天下胜地,皆愿朝廷留意”。

范仲淹秉承宋太祖的遗愿,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的条件,加大对京城的防卫,构筑有纵深度的立体防御体系。不幸的是,鼠目寸光的皇帝未能采纳这些极具远见和战略目光的建议。北宋末,金兵铁骑,分二路南下,长驱直入,失去犄角相援的城防优势,赵宋政权演出了一幕国破家亡、玉石俱焚的历史悲剧。北宋灭亡的深层原因很复杂,但重要城池的不设防无疑是军事失败的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