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是“底层结构”建设成功的关键
“底层结构建设”不能高高在上,需要筑牢基础,夯实地基。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后,虽日理万机,却不忘眼睛朝下看,心系人民群众,关心基层。据新华网、人民网等公开报道提供的信息统计,从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至2014年1月的400多天时间里,共用了50多天,进行了16次国内考察调研,遍及全国1/3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七大军区,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看望群众。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特困农村到沂蒙革命老区,总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贫困地区。在考察调研中,要求不封路、不封园,不清场闭馆、不过度警卫,减少陪同人员,所到之处不事先作布置,看穷苦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他提倡说真话、道实情,真诚面对人民群众,关心体贴百姓冷暖安危、衣食住行,与人民心连心,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炽热的人民情怀。
“底层结构”建设首先需要接地气,立足基层。习近平认为,真知来自于实践,真理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政策来自于群众,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创新来自于基层,改革创新是从基层中来再到基层中去。因此,底层结构建设好了,就能使决策更科学,就能构成中国独特的决策机制。正是基于这一构想,习近平深入基层一线问疾苦、察民情、接地气,与人民紧密联系、与地方交流互动,为创新理论、集中民智、改革创新提供了宏大的历史舞台。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到国家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时,深入困难群众家中,脱了鞋盘腿坐在村民老陶家的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2013年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甘肃酒泉、定西、临夏、兰州等地,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先后来到“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习近平来到甘肃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餐厅时,亲自端着盛满饭菜的餐盘轻轻递到一位退休老职工手中,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并询问“饭量够不够”、“卫生不卫生”。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来到北京西城区环卫中心手帕口清洁站,看望慰问最基层的一线环卫工人。他微笑着向大家问好,并同大家亲切握手,关切地询问大家的生活工作及待遇等情况。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军驻三亚部队,检阅了军舰,与官兵们亲切交谈。三亚的中午,酷热难当,习主席头顶烈日在露天广场会见海军驻三亚团以上领导干部,与大家亲切握手。视察期间,习主席攀舷梯、下舱室、上甲板,进舰载直升机机舱,了解武器装备性能,询问官兵训练生活情况,同水兵们共进午餐。他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先后来到河北正定县、平山县西柏坡、石家庄市区,深入农村、机关进行调研。
2013年7月21日上午,大雨倾盆,习近平挽起裤腿、撑着雨伞来到武汉港务集团码头,仔细询问公司生产、设备、建设、发展等情况,白衬衣被雨水打湿了丝毫也不在意,和工人轻松自然地唠家常。
201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大连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考察,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台,向员工询问了很多问题,整个视察过程中非常平易近人,很随和。当有人提议要和习近平合影留念时,“哗啦”一下满大厅的员工都涌了上来,围在总书记身边,每个人都手舞足蹈,摆出石头剪刀布的夸张手势,留下了这张处处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习近平来到一户困难村民家中,看了床铺、谷仓、灶房、猪圈,还握着主人的手,问家里的谷子有多少斤,猪养了是自己吃还是卖,并鼓励这一家人要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2013年11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院黄岛分院,看望“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中的伤员。总书记到病床前看望了受伤群众姜瑞芬、薛淑美、徐之泰和孙桂山,并一一询问他们的家庭状况、工作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的感觉等,伤员中年龄最大的老人薛淑美已经87岁了,严重耳背,但总书记非常耐心,老人家激动的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念了这幅古人留下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说,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
这一桩桩,一件件,足见习近平这种“底层结构”建设的决心和行动。他曾动情地说,下基层,看了不少东西,接了地气,颇有收获。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看看党的十八大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停止劳教,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调整,400多项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小微企业减免税,民间金融开放,公司注册取消资本金限制,放宽社会组织登记挂靠体制,设立自由贸易区……只要不带任何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习近平着眼于“底层结构”建设、破除固化的等级制度和级差国民待遇等旧体制顽疾,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