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不能忽视乡村就业人口的增减变化 (2)

就业问题不能忽视乡村就业人口的增减变化 (2)

尽管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近几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用每年年底的城镇就业人数与上年年底的城镇就业人数的差值来替代统计局所发布的城镇年度新增就业数据,会发现2009—201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而非逐年上升。例如,2011—2013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存量分别为35914万人、37102万人和38240万人,因此,2012年和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计算值分别为1188万人和1138万人,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城镇新增就业数据却是1266万人和1310万人,前者表明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下降,而后者则表明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上升。仅就数据本身而言,似乎计算值数据的变动趋势更为可信。

如果单独考察我国乡村就业人数的变化,会发现最近4年我国乡村就业人数的降幅在明显收窄(2010—2013年我国乡村就业人数的降幅分别为:1088万人、912万人、904万人和865万人),这与之前我国乡村就业人数降幅一直在扩大形成鲜明对比。与此相对应,最近4年我国城镇新增农民工数量也在逐年减少(2010—2013年,我国城镇新增农民工数量分别为:1245万人、1055万人、983万人和633万人)。上述两组数据充分表明,最近4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在下降,城市化进程在明显放缓。

乡村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之所以在近几年明显放缓,可能出自两方面的原因:

(1)近几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导致城镇吸收新增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现代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经济结构下,经济增速越高,则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越强。因此,为实现充分就业,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最大化经济增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

(2)城镇自身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在持续增加,导致其吸纳乡村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如果说农村地区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初中毕业生(每年新增量超过800万人)的话,那么,城镇地区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则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之后持续快速增长。2010—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19万人、636万人、652万人、700万人,2014年跃升至727万人。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大都不足70%,因此,来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增量上,也体现在存量上。

当然,除了上述影响城镇就业的负面因素之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增加城镇就业的积极因素,比如第三产业占比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有利于增加城镇就业率。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的城镇退休人数已由本世纪初的不足200万人上升至600万人左右。尽管如此,这些都不足以改变目前我国城镇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我国城镇地区的就业形势不是在逐年改善,而是在日趋紧张。这主要体现在:乡村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在明显放缓,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在逐年上升。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根本解决之道是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济的增长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地区吸纳就业的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