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调查:为何体育加分最容易 (3)

高考加分调查:为何体育加分最容易 (3)

体育高考加分舞弊的“窝案”和“优等生现象”

近五年高考体育加分负面案件的第二个特点,是此类加分舞弊的“窝案”现象。

记者梳理,在曝光案例中,涉案人数为两位数的有11起。例如2010年厦门马拉松比赛,就出现了群体舞弊现象,只为获得高考加分。

其中,有5起大规模集中于高中学校。例如,2014年河南省高考享受体育二级运动员以上政策加分的有738人,漯河高级中学居然有74人,占了河南全省此项加分总人数将近10%的比例。

第三个特点是,此类加分舞弊事件中,当事人里的“优等生”频现。

记者统计相关负面事件的当事人情况发现,高考体育加分舞弊并不是成绩“拖后腿”的学生的专利,其中不乏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比如据《京华时报》报道,2014年,辽宁省本溪中学共获得87个体育加分名额,其中来自该校“奥甲班”的学生有22名。据《法制晚报》报道,2011年,鄂尔多斯高考状元体育造假加分。2010年本报曾报道,河南焦作一中5名北大录取学生中,有4名都是体育加分生。

这些足以高分上榜的学生,为什么还要参与加分造假呢?

熊丙奇认为,这反映的正是“地方利益”和“政绩工程”问题。“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名校,比如清华、北大,就都成了当地的政绩工程。”

针对近期辽宁、河南高考体优生造假一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造假一事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但是辽宁省相关部门已经表态,称涉案学生如放弃加分,即可正常录取。

专家认为,由于加分造假的性质与高考考试作弊类似,对学生最严厉的处罚应是取消其高考成绩或者入学资格。而追责,也不应仅止于学生和校方。

“什么叫‘零容忍’?‘零容忍’应该先去追究辽宁省各级教育部门的责任,目前的调查方式是错误的。高考体育加分舞弊屡禁不止,其实主要是行政主导的结果。”熊丙奇最后说。(记者 庄庆鸿,实习生 单鹏 高培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