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允许定点定时摆摊,彰显政府温情执政(3)

【案例】允许定点定时摆摊,彰显政府温情执政(3)

为街边小贩立法 从“顾面子”到“为民生”的温暖转变

城市的“面子”和涉及民生温饱的“里子”哪个重要,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食品小作坊、流动摊贩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同时对城市环境卫生的影响也不小,所以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以“堵”为主的高压管理手段,这使得肩负管理使命的城管与为了生存奔走的小贩之间形成了“打游击”、“躲猫猫”的关系,也让城管这支队伍背上“野蛮”的污名。

我们常常会说,换个角度看世界,会有不同的体验,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对城市的管理,我们也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每座城市里都会存在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只要市民有需求,摊贩就会存在,同时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和秩序。没有人会否认,在维护正常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秩序时,一定要加强对小作坊、流动摊贩的管理,但政府的强势严控却更让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变得更加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和社会对城市流动摊贩的存在有了更深的思考。管理不是禁止,而是尽可能在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适度地允许小商小贩的存在,于是,“疏堵结合、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这样的字眼开始出现在政府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中。而广东拟立法允许小马路边定点定时摆摊的作法,更表现出了法律对人权的尊重,让人频频点赞。广州日报对此点评道:“里子比面子重要,民生比形象更宝贵,一个照顾民生的城市才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在本人看来,广东省在立法上给予了街边小贩适当的谋生空间,是政府在角色上的一次温暖人心的转变,是对公民权利保障和服务群众上的努力,体现了政府在管理上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

当然,为小作坊、小摊贩立法只是个开端,在后续的管理中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临时指定区域的选址问题、食品卫生问题、油烟噪音扰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对管理者的考验,也需要工商、卫生、食品、物价、环保、城市等职能部门担当起各自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要相互配合不要各自为阵、要主动作为不要相互推诿,不要让这样好的做法最后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启示与思考】

怎么管理小摊小贩?一直是一道社会难题。之前,城管与小摊小贩的游击战,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堵不如疏”的道理,尽管人尽皆知,但知易行难。

如今,在广东的这份意见稿中,公众看到了“堵不如疏”的管理意识,条例规定,“在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等情况下,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临时指定一定路段、时段供临时性指定区域摊贩经营。”这就是说,路边摊是可以存在的,关键是要对这进行监管,如哪里可以摆摊,哪里不可以摆摊,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一种进步,彰显了政府的善治意识。

而据不少专家介绍,在纽约、巴塞罗那等一些国际大都市,路边摊也是被允许的。不过,这些城市会对摊位进行严格的监管,如对摊位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如禁止摆摊的地段,是根据一系列硬性指标来制定的:路面的宽窄度、人流量、车流量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的这些经验,的确可以为我们所用。

而类似的观点,我国的一些专家也有提及。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曾表示,“在当前情况下,就业问题这么重要,给小摊贩留条路,不要让这些小摊贩整天躲来躲去的。”这些说法与案例,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给小摊小贩一条生路,天塌不下来。此外,这还有解决民生问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利好,何乐而不为呢?

根据广东省食安办的不完全统计,该省有各类摊贩30多万人,一个省就有这么多人,全国有多少人可想而知。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一味地禁止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找到这背后的平衡点——既要给小摊小贩们生存空间,也不能让他们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至于摊位的收费问题,也应充分征求意见,让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就如今来说,我们希望这能掀起蝴蝶效应,让人性化的城市管理真正照进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