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或团体从事某项活动,都是受一定理念的影响或在一定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党性教育也不例外。党性教育理念不仅影响着党性教育目标的确立,同时还影响着党性教育工作者对党性教育内容、手段、方式的选择及组织管理。不同的党性教育理念导致不同的教育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各级党性教育机构在继承和弘扬党性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创新党性教育理念,用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党性教育理念引领党性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时代性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性教育强调的是革命性、奉献性、纪律性、原则性,党员的党性一般是在发动群众、武装斗争乃至牺牲生命中来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改变,党对党员的党性要求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就绝大多数党员而言,其党性已不再是通过流血牺牲这一方式来体现,而是在平凡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之中来体现。因此,在党性教育中不能简单地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性要求等同于新时期的党性要求,不要一味地提倡绝对的无私奉献和牺牲个人利益。
党性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就必须立足于党的中心任务和时代背景来研究党性要求的变化情况,把党性教育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正视党员个体在现实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正视党员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与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之间的矛盾问题;正视党性与人性、党性与个性之间不协调的地方。党性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把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凝聚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研究党的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体现党性教育时代性的同时,体现党性教育的具体性、现实性和鲜活性。
以人为本理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党性教育要取得实效,既要发挥党性教育机构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党性教育的方向性,更要体现党员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即尊重党员个体的意愿、思想、人格,遵循他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变化规律。为此,要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加强党员思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如不同出生年代、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党员群体在价值观、纪律观、生活观等方面的特点和区别;社会职业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渠道多元化给党性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同群体党员的在党性教育中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特点,等等。只有摸清弄懂了党员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