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理念。党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乃至一家党性教育机构能独立完成的。党性教育的效果如何,除了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师资水平、学员的学习态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外,还与对党员干部的考评考核、社会风气、社会监督、选人用人制度等外在因素密切相联。因此,党性教育要取得长效,还应注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制度建设、用人机制、管理监督等方面入手,强化党性教育的外力约束作用,形成党性教育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营造党性教育氛围,拓宽和拓展党性教育渗透途径;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多途径多视角进行党性宣传,主动掌握思想传播、舆论引导、社会监督方面的话语权。努力破解教育过程中独立的小环境与开放的大环境的矛盾,破解学习期间“心潮澎湃”与学习结束后“涛声依旧”之间的矛盾。
差异性理念。从宏观层面讲,党性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共性,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始终是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基本内容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党员身上又应各不相同,否则就缺乏针对性。如对党委部门“一把手”而言,应突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教育;对身处经济部门的党员干部而言,应突出勤俭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对服务部门的党员干部而言,应突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对普通党员而言,应突出组织意识、自律意识、先锋队意识、法律意识。
“上下一样大,左右一个样”,是当前党性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内容多、共性内容多、抽象内容多。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党性教育的共性内容具体化,即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共性内容与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乃至年龄、性别结合起来,使其实际化、层次化、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借助鲜活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强党性教育的特色和针对性。
多方法教育理念。党性教育是一个由知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改造过程,是“知、情、行”的统一。党性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态度教育,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一。其知识层面表现为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奋斗历程和价值取向;技能层面表现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态度层面表现为培养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忠诚度、情感度。在党性教育中,适当的灌输和有效的重复是党性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随着年轻党员的增多,他们的自我观念相对更强,仅靠单纯的灌输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还必须辅佐以体验、感悟、反思等教育方式。因此,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应该“灌输”与“感悟”、“讲授”与“体验”、“理性”与“感性”、“他觉”与“自觉”相结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教学规划处处长、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