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瞒报中“官员肖像权”有多贵?
官员公众形象,实指是面子问题,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也。对于一个官员来讲,想不出有什么公众形象可以或值得隐瞒。如果说侵犯什么公共形象,难免不让别人瞎想、乱想,甚至引起祸水。犹记得,那些时令明星们,遇到了狗仔队的八卦,斗得不亦乐乎,虽然看起来气势非凡,到头来却是山高水长,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如果从一个官员口中,说出了记者拍照就会侵犯隐私权,很有些惊诧,一般官员不是都喜欢抛头露面的吗?为何他是例外?是否当媒体曝光过微笑表哥杨达才、南京的“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抓之后,那些有尾巴的官员都怕了什么?正如这场矿难中的访查,如果在以往介绍先进经验时,官员能不趋之若鹜。官员公众形象的两面性,抛出了社会监督的深刻和沉重,执行之路还需要走得很久。
在突发事件面前,政府官员有必要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予以澄清和公开。作为媒体行为,记者也有权利去执行民众的知情权、采访权。然而,负责核查的地方官员强令正在采访拍摄的记者删除自己的照片,并称侵犯自己“肖像权”。这岂不是不懂法、不讲法,如果一个官员存在这两种现象,那么只能被解释为“权力过剩”。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1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相应便利和保障,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应及时主动通过新闻机构如实向社会公布,不得对业经核实的合法新闻机构及新闻记者封锁消息、隐瞒事实。《民法通则》规定,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行为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记者采访显然不能算是构成了肖像权,一个领导干部,苦苦纠结于记者有侵犯个人肖像权问题,为何就不能知道记者又采访权,公众有知情权。很多事情,隐藏的事件越久,被公众质疑的声音往往会越大,社会的传言和恐怖气氛越浓,作为一个负责主管事务的官员,本职就有必要去接受公众和媒体的质询,只要问心无愧,有合理说辞和理由,为何怕媒体监督?
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喜欢拿着权力说事。总觉得,我代表的是党和政府,你一个媒体只是一个民意反馈机构,宣传部就能拿你说事,外表是法律尊崇,内心是权力至上,一旦出现危及自身的厉害关系,丑恶嘴脸一闪再现。这种对媒体和公众质疑真相的敌视,已经划出了官方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必须从交心、交真做起,如果总是对真相隐瞒,对群众呼声无视,那么心不在一起,行为怎么会合拍?希望在剩下的群众路线日子里,再来一阵风,吹走这些官员的作风之癖,吹醒这些官员鬼迷心窍的脏念头。
【启示与思考】
从事件过程中可以看到,当接群众举报鹤岗市兴安区有矿难发生并被瞒报后,记者与这位主管安全生产的副市长一起前往被举报煤矿进行核查,但途中却遭遇路障让车辆无法通过,但面对此情此景,副市长却泰然坐在车中,仿佛早在自己预料之中。记者要对此进行拍照留证时,副市长强烈指责记者侵犯了他的肖像权,并强令记者删除他的照片。那么,笔者不禁疑问:您无数次上过报纸、电视新闻,可曾声讨那些记者侵犯了您的肖像权了?在涉及矿难事故的现场想着维护自己的肖像权,那么又由谁来维护那些依然生死未卜的矿工生命权呢?
那么如何阻止公众了解矿难真相呢?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人为设置障碍阻止媒体与群众进入矿难现场调查取证。此次事件记者再次遇到这种不高明伎俩,但当记者下车拍照取证时主管矿山安全的副市长却不高兴了:你这不是摆明了与我过不去吗?竟然路遇障碍,你就该明事理,知深浅,并知难而退,原路返回,不再调查此事才对,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
对此,笔者认为,需暴露于阳光下的不光是这位副市长的肖像,更应该有矿难的真相和背后暗箱操作的利益输送问题,而面对近年鹤岗层出不穷的矿难事故,相关领导们更需借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良机,好好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才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