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职党员进社区(2)

青海:在职党员进社区(2)

摘要:今年,西宁市为在职党员搭建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平台,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察民情、解民忧、树形象、做表率,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关心、共同建设的区域性社区党建格局。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正在转变......

城西区:荒地变绿地花香满社区

今年2月22日,在职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在西宁市城西区昆仑路西社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11个单位的24名党员与社区19户居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最让居民们津津乐道的是,多年的荒地终于变成了绿地,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健身场所。

“荒地变绿地”中的“荒地”,位于西山一巷至西山三巷的解放渠北侧沿线,长达一公里。过去,“荒地”上是私自搭建的建筑,考虑到安全问题,所有建筑于2003年8月被拆除。拆除后,“荒地”变成了一片无人管理的区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过往路人随地大小便,久而久之垃圾堆积如山,恶臭难闻,甚至有人形容“一脚下去不知道会踩到啥”,这让居民们头疼了十多年。

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展后,西宁市政协副主席范兴良到社区报到时,询问社区有什么难处需要解决。社区主任王玉婷讲述了居民们的想法。

那就让“荒地变绿地”吧!说干就干。范兴良多方协调,申请资金,带着居民们清理荒地上的垃圾,连小型挖掘机都出动了,垃圾整整清理了一周。清理完垃圾后,社区又买来丁香和松树。挖坑、栽种、浇水……经过众人的努力,两万株丁香在风中摇曳着身姿,花香扑鼻。

荒地变成绿地后,社区将这块绿地交由西山植物园管理。如今,丁香和松树长势良好,一位宾馆老板还在路旁免费安装了路灯,灯光下的绿地更美了。一位居民赞叹,解放渠北侧沿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宛如一个狭长的小公园,他已经想不起曾经的模样了。

除解放渠北侧沿线的“荒地变绿地”外,在党员进社区活动中,西山一巷6号院、14号院的荒地也被硬化了,还装上了健身器材,居民们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健身场所。

城东区:新型社区 帮扶“零距离”

作为西宁市服务体制改革的试点区域,城东区将原来的街道办事处撤销,重新调整区划,成立12个新型社区。每天,发生在这些社区里的大大小小实事中,有很多是来自全区各级党员的帮扶,让居民感受到“零距离”的贴心服务。

和其他区不同,东区在开展新型社区建设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从党员开始,以服务为主线,将社区工作“圈”成一个圆,每个圆之间又有交叉、融合。

在众多变化中,最让居民认可的,就是“一柜式”服务。在这个极具创新理念的服务模式中,东区按照“前台受理、后台办理”模式,在社区设置一柜式服务大厅,提供综合服务,同时设立阅览室、绿色网吧、书画室、健身娱乐室等特色功能场所,增设水电费、燃气费、电话费收缴等项目,向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围绕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各社区根据区划调整情况,重新划分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积极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和办法,原来居民办事需要跑社区、跑办事处,现在就可以在新型社区一次性代办或即办,既方便了群众、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东区还坚持零距离对接、零障碍服务,竭尽全力为各族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使居民群众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如,火车站社区针对辖区破产企业日化、祁连山铜矿家属院无物业的实际,由社区指导,选举产生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并进驻物业管理人员,解决了群众反映小区无物业的问题,保证了小区的安全和环境卫生;清真巷社区开展“两规范三提升”活动,互中社区打造“民心桥服务、户联网工程”党建品牌、建立“双级联动视频接访系统”,火车站社区实施服务群众“九字诀”,周家泉社区创立“3456工作法”等。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