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现存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危机
吴敬琏认为,要防止发生系统性危机应该做六件事。
第一,要防止风险积累。尽量释放现在存在的风险,就要停止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基础建设投资也是一样,因为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是以资源是稀缺的作为前提,然后选择将资源放在哪里。所以应该尽量放在有效的能够有回报的部分。
第二,对僵尸企业停止输血。吴敬琏说,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实际上已经是僵尸企业了,起死回生无望,但政府还是用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来维持。
第三,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或有负债。所谓或有负债是说政府是有负债的,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见。比如说社保基金有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不小。像这种现在就要赶快用政府的资本去把它还了,这样就可以降低国家的杠杆率。前年上海就做了这个事,它对职工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好处。
第四,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重整,以便释放风险,化大震为小震。对于负债率太高的企业也要进行资产重整,这样把小的风险释放出来,不要让它积累起来。把大震变成一些小震,不至于引起整个系统的振荡。
第五,盘活“晒太阳”的开发区等资产存量。征了地但是没有企业进来的开发区很多,需要盘活这些资产的存量。
第六,辅以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政策也是需要的,但是全面的刺激政策不是好的政策。
这样的方针是不是会有效,是不是对整个发展和改革更有利,从一季度的情况可以得到一些印证。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增速下降的通道,但是2013年的就业情况相当好。2013年政府新增就业计划是900万人,实际完成145%。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继续下降,就业情况还比去年稍好,新增的劳动力基本上消化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跟增长的结构变化有关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第三产业起来了。
从2006年开始强调要发展服务业,呼吁了很多年,去年开始有明显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因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制造业要强得多,所以虽然GDP的增速下降了,但是就业的情况不但没有恶化还有改善。为什么呼吁了很多年,到这两年才发生变化?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因为改革。2012年1月,上海开始营业税改增值税,别的城市都纷纷响应。到了7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
另外一个是2012年开始的工商登记简化便利化。这届政府将简政放权看做很重要的一个改革内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降低工商登记的门槛。从去年的统计看,很多地方新登记的工商数目增加了70%以上,尽管有些只是登记了不见得有营业。比如上海增加了70%多,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自贸区政策先拿牌照,主要是一些服务业的小企业。
吴敬琏说,上述两项改革只能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奏曲,三中全会以前就开始了。虽然这些只是很小的改革,但是已经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这有助于增加人们对改革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信心。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有一些时间了,各方需要来总结经验怎么能够把最重要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相关工作做好,先要有这样的认定,然后才能由政府和大众合力推着改革前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