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次次自然灾难洗礼的中国,再一次面临巨灾的考验。8月3日下午,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记者发稿时,此次地震已造成逾400人遇难,百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急赴灾区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超出预期的灾情让全国人民揪心和牵挂。记者就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三大焦点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小灾”为何成“大害”?
对比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0级地震(致196人遇难,21人失踪),6.5级的鲁甸地震为何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失?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多,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云南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严重的省份之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曾多次到云南多个地震现场考察,此次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让他也“有些意外”。孙士鋐说,云南对防震减灾一直非常重视,特别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在孙士鋐看来,鲁甸地震造成如此严重伤亡的原因有三。第一,该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是重要的致灾原因,大量伤亡是由地质灾害引起的,而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第二,该地区的居住环境较差,房屋抗震性能差。第三,与云南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有一定关系。“要么是连续的干旱,要么是连续的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容易引发泥石流、堰塞湖等现象。”
“云南的地震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地震有很大不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郑晓云对此表示认同。郑晓云告诉记者,平原地区地震的伤亡主要是建筑物毁坏倒塌引起的,而云南山地多、河谷多,很多伤亡是突如其来的飞沙走石造成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