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析鲁甸地震三大焦点问题(2)

学者解析鲁甸地震三大焦点问题(2)

应急机制能否经得住考验?

只有从灾难中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多次摔倒。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中淬炼而成的灾难应急机制在鲁甸地震中能否经受住考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震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南山对记者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了与世界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应急反应机制。“鲁甸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省到受灾地政府,在第一时间同步进行反应。与2008年相比,各方救援力量配合更加协调,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更加专业、高效、有序。”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也认为,“响应迅速、分工明确、科学有序的救援行动彰显了中国的进步,我国的灾难应急机制日趋成熟”。

正如上述两位学者所言,从监测报告、指挥与协调、人员搜救、医疗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社会动员、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等抗震救灾的这些关键环节来看,此次救援行动是高效的。

汶川地震以来,涉震科技支撑手段的进步使地震速报、预警和灾情评估能力大幅提升。此次地震被昭通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为昭通市区和昆明分别提供10秒、57秒预警。“触发了分布在云南昆明、昭通、丽江,四川宜宾、凉山、乐山等地的26所学校的警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

“有了以往几次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此次救灾中总体指挥协调能力有很大进步。”钟开斌说,芦山地震救援初期一度发生灾区人满为患,生命线被堵死、人员进出困难的情况。此次地震发生后,公安部交管局迅速启动地震应急二级响应,要求云南省交警总队对昭通通往鲁甸地震灾区的公路全线实施交通管制,确保运送伤员和抗震救灾人员、物资、装备的车辆优先通行。  

多位学者谈到,此次地震抗震救灾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加成熟。一方面,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更加理性、自制,没有刻意地去渲染过多的悲情,努力全面客观地整体呈现抗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采用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公开、透明。例如,云南昭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运营的官方微博“微昭通”动态发布地震灾情、救援工作进展的大量信息。“信息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震区出现了什么情况,什么地方需要哪些物资,这次都及时反映出来了。”南山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