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导弹司令”杨业功纪念馆(2)

探访“导弹司令”杨业功纪念馆(2)

——清廉将军的人生“密码”

摘要:连日来,新安江畔,游人如织。人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进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区的杨业功纪念馆,聆听“导弹司令”忠诚使命、清正廉洁的故事,纷纷盛赞杨业功是“军中焦裕禄”。

涵养清廉之德

纪念馆简陋的杨业功旧居里,满屋书香。古今名著,中外经典,许多书籍都被翻得卷了边,有的还密密麻麻布满批注和体会。

杨业功喜欢读书,一生枕典席文。他说:“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能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更能陶冶情趣操守,滋养浩然正气。”

纪念馆的墙上,展示着杨业功算过的一笔“时间账”:如果每天挤出4小时用来学习,节假日抽出一半时间来读书,一年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2000小时左右,相当于83天。

杨业功不喜欢交际应酬,除了工作和学习,填词作赋、挥毫泼墨便是他最大的情趣爱好。人们欣赏将军留下的诗词和书法,仿佛听到他穿越时光的心灵独白。

一位参观者感叹道:“情趣上的俗与雅、生活上的俭与奢、官场上的清与浊,是战胜自我的作战,更是争取军心、民心的作战,杨业功是一名‘常胜将军’。”

1999年,杨业功在北京组织阅兵训练,一名基层干部给他送去一些宣纸。他严肃地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岂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啊。”

一次,有位老乡知道杨业功爱吃粳米,便让人捎来了20斤,他硬是按市场价付了钱。

细细端详,慢慢品味,人们在留言簿上回馈给将军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厚德为范、精忠为碑”“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爬得多高和走得多远,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纯净和坚守”。

传承清廉之风

纪念馆里,记录着杨业功两次“约法三章”。

从当旅长开始,他就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提要求: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

2003年底,杨业功病重住院,他再次交代:无论我手术成功与否,任何人不得找医院麻烦;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家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品和现金。

妻子杨玉珍,自个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儿子杨波涛想“蹭”父亲的便车回家,结果被赶下来;弟弟从老家投奔,想在部队招待所谋个差事,好话说尽,他就是不点头;2004年,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述职报告中,他写道:“我家4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

一份“家底”,亮出了党性、亮出了正气,亮出了家风。杨业功官至将军,家中却是另一种情形:老母亲仍居家乡,妻子退休在家,二弟杨业平是一名普通教师,三弟杨业专在老家的一家宾馆打工,妹妹杨业理在一个学校干勤杂,儿子杨波涛仍是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干部……

当年,杨波涛结婚,杨业功明确不办婚宴、不收礼金,以茶话会的形式请来亲朋好友坐了坐,让一对新人种下两棵桂花树作为纪念,花费832元全是自己掏的腰包。

今年春节,纪念馆接待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女孩对男友说:“我们结婚也一切从简吧,像这样种些树倒是不错的主意。”后来,他们果真把举办婚宴的钱换成1万棵树苗,染绿一片荒山。

将军早已出发,将军没有远行。他的身影,已经化为一座万人景仰的精神丰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