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治理道路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转型的过程,需要从转型期国家治理的实际问题出发,需要结合这个国家现代化的性质与国情来理解。党的十八大将“求真务实”郑重地写进了《党章》,确定为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从实际出发的治理思想的一贯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农业大国,从毛泽东开始就明确提出处理中国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农民问题。治理中国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农村的改革,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开始了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三个“最需要”:农业基础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最需要加快。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先后提出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方针政策。从2004年至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都相继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2011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具体提出,要“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要“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并且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也包含着从实际出发,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的深度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内容。这些政策都一再重申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治理的指导思想。
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目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城市就业压力继续加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还在加剧。这些问题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政治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一种新的治理思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道路选择的高度自信。2013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基地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