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深化改革的力度。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很难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很难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全面深化改革需穿越“认识迷雾”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重大决策,恰逢其时,深得人心,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着一些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认识和观念。比如,在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一些干部认为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把“有为政府”变为所谓“无为政府”,存在着“为官不为”和“尸位素餐”的问题;在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的认识上,有些人留恋过去的发展模式,存在对经济增长换挡期和增长结构、经济结构转变阵痛期的复杂性、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的问题;在求稳与求变关系的认识上,一些人对深化改革的方法和前景把握不准和感到疑惑,存在求稳怕变和比较浓厚的等待观望情绪;在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关系的认识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反腐适度论”、“腐败难消论”的认识等。
这些认识迷雾,有其深层思想原因。思想上的障碍与多年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有关。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政府内部,改革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触动一些部门和一部分人的“奶酪”。一些人为了守住既得利益,要么对上级的要求阳奉阴违,要么故意不落实。具体表现就是为了不出事最好不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混日子,得过且过。
思想上的障碍也与一些干部多年形成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看问题的方式和凭经验办事、按传统模式办事的惯性思维有关,受到了“路径依赖”的制约。这种思维定势不破除,将极大地制约思想解放和创新发展。
思想上的障碍还与没有形成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系统改革观有关。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是各个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的修补也不行。这里有一个在总结30多年改革经验基础上树立新的改革观的问题。不尽快形成与新的改革实践相适应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观,就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捉襟见肘、处处受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