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要稳,微观要活
中央和政府的创新型调控不仅引发关注热潮,其成果更是有目共睹。在201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新思路。
盘点今年上半年出台的诸多政策措施可发现,“定向”、“精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取向,“调控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中,结构性减税、定向降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战略,强针对性的产业指导意见,不仅表明了中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也体现出政府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积极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分析,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的内涵是:三期叠加的背景下,通过谨慎的微调,去识别规律,识别新常态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进而为转型升级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运行环境。
此外,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形成更高质量的增长动力,使新常态下的潜在增长速度更可持续。
目前来看,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小微企业利润低、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与此同时,货币信贷总量屡创新高,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突破120万亿元大关。
如果在这条警戒线上再开闸放水,后果难料。但继续关紧闸门,实体经济则可能面临断流。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近日撰文指出,“习近平政治经济学”透露出,未来通过改革破掉旧增长模式,放活新增长模式,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比现在勉强维持的7%~8%旧增长平台要好。
“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任泽平在文章中表示。
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只是一个缩影。在更多的领域,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更多运用改革办法、依靠市场力量,既要利眼前又要利长远的思路正在融入政策。
区域战略潜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提出和推动的一系列全新战略构想和举措成为中国经济战略新热点。
刘培林认为,与我国之前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比,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区域战略从两个方向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路一带战略,是向更大的尺度拓展,并兼顾了进一步开放的战略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向更细的尺度深化,并兼顾了推动国内改革深化的一些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段对区域发展发表过很多论述。这些论述,逐步完善,形成一个体系。总的来看,总书记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核心强调了六个字:公平、协调、共享。“这些思想,也是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续与深化。”
不少专家认为,习总书记讲的区域开放,既包括对国内的开放,也包括对国外的开放。不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国际关系来看,其战略意义影响深远,具有明显的“习式特点”。
官方材料显示,2003年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积极地推进区域的一体化。他提出浙江省要“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在论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路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就是要打破区域分割、各自为政局面。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