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放经济安全观的实现途径:主动应对防风险
开放后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应对是否得当和有力。
(一)正确应对可以有效化解风险。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都较短暂,与其应对及时、有力分不开。反之,日本应对日元升值不当,产生了泡沫经济;拉美国家应对资本流动不当,出现了债务危机。
(二)维护经济安全应成为常态。经济风险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无论开放与否都需要防范风险。发达国家都在为经济安全不遗余力,我国更有必要将维护经济安全日常化,中央国安委的设立恰逢其时。
(三)风险的事前预防远重于事后应对。入世后狼没有来,表明任何风险的化解总是越早越主动。要构建我国的经济安全体制,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握好开放力度、进度与承受度,把经济安全工作前置化与机制化,“治于未病”。
(四)提升把握经济风险要点的能力。开放中要有底线思维,划定一些安全红线。在维护好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同时,把握好重点。几百年的世界史表明,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经济危机的主体,其影响更具全局性、系统性,防范金融风险始终是重中之重。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崭新课题,要拿捏有度,既要建立法律规范,把安全口守好;更要防止遏制技术创新、导致产业落后的新风险。
总之,开放是一种胸怀,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自信,是检验民族自信心的尺度。开放的经济安全观要有勇于开放的气度,有开放自强的责任,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在扩大开放中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作者为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