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新时期治军的重要方法论: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2)

邓小平新时期治军的重要方法论: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2)

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要准备打仗

军队是干什么的?是打仗的,是为赢得战争、遏制战争而存在的。军队不准备打仗,不提高战斗力,就不成其为军队,就不像军队的样子。

邓小平在1975年7月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军委工作就是两件事:第一件是军队要整顿,第二件是要准备打仗。进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作出了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环境的判断,但同时强调,“军队还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在和平年代里随时准备打仗,仗可以千日不打,战不可一日不备,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的一个基本内涵。

军队能不能打仗,归根结底要看战斗力。在1978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这次会议着重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1982年军委座谈会,在谈到军队体制改革时,他进一步强调:“军队就是提高战斗力。”

在不打仗的情况下战斗力的提高主要靠训练。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鲜明提出:“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在世界军事变革刚刚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指出,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必须提升训练的层次。“现在是合成军队作战,空中也有,地面也有,水里也有,不是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了。”要把军队训练得像军队的“样子”,就要学习包括现代化战争知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等内容。

邓小平强调,要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问题。鉴于十年内乱我军院校教育基本废弛的状况,他提出,要把原有的院校,除个别的外,基本上恢复起来。把更多的干部放到学校去训练。他强调“要从制度上考虑,从排长起,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每个阶段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学习”。要下气力办好院校,使院校起到“集体干部部”的作用,担负起“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的职能。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极为关注国防和军队的改革。邓小平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他提出:“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1985年,我国郑重宣告: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不仅在世界树立了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而且使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