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共产主义终结历史”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攻击
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旺盛的时候产生的,是对人类思想发展的总结。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它的存在以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一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另一方则是失去生产资料、仅有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出卖的无产阶级。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这种对抗从本质上说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对抗。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它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阶级冲突的萌芽,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同狭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冲突,达到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并要求炸毁这个外壳。虽然资产阶级可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关系作某些局部的调整来缓和矛盾,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种矛盾和对抗。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就越壮大,资产阶级社会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它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资本主义一定会被共产主义取代,这种取代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否定之否定,是历史规律性决定的否定。它与通常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毫无关联的。这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一样,既是基本的历史发展轨迹,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历史,更从来没有说过历史终结在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通过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要不断向前发展。同样,“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历史进化论,也不同于历史循环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螺旋性前进的理论既包括历史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又包括历史仿佛复归的辩证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是充满辩证法的历史进步的观念,社会发展从社会形态演变看是进步的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运动。”“无论是社会五形态论或三形态论都是前进运动,社会形态更替中包括曲折、退步、反复、复辟甚至向后的倒退,而且有些现象仿佛回归。”“实际上是更高基础上的回归。我们称之为‘历史辩证法’,用这种方法观察历史是历史的辩证思维。历史辩证法是历史自身具有的,而不是研究主题强加于历史的。”(《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终结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要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其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发展,任何推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重建、重构,不是发展,而是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
同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也是要发展的。随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更清楚,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还要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否定过去的基本认识,不是简单地“翻案”,而是在坚持基本认识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必须坚持的。否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