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2)

张维为:中国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2)

尝试建立一套可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中国标准话语体系

陈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中国超越》在论述中国超越美国时的分析方法和角度值得重视。比如用“板块解读法”、“购买力平价”、“家庭净资产”等方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对西方的超越;另外,作者在论述这些超越和质疑西方话语对中国发展的诟病时,都始自观察事实而不是诉诸情感,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作者尝试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我们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恐怕是缺乏话语权。书中用了专门一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话语超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具体的政治话语观点和概念,如“良政还是劣政”范式应该代替西方主张的“民主还是专制”范式等。张维为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可以与西方世界沟通的中国标准的话语体系,它不仅用来说明中国模式,也可以用来质疑西方模式和讨论世界问题。我很高兴地看到,西方一些媒体不时引用维为的一套话语来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各种问题,维为也在与西方学者的切磋中不断完善他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当然,从根本上动摇西方政治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建立一套本土的、学术的、国际化的政治话语叙述,并以中国人的眼光,用中国人的话语对西方和世界事务进行剖析和评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维为的研究开了好头。

创造新制度是系统工程,需要探索、设计、实验、调整

史正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今天生活的制度大厦是由无数的小制度构成,这些都是西方几百年来不断探索创造形成的,里面有市场制度、企业制度、治理制度、家庭制度、司法制度、城市管理制度,每一个都来之不易。我们要质疑制度,了解、消化、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优点也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天、地、人等根本理念看得很透,但什么事都不深究,大的制度很强,小的制度却缺少西方人追根究底的精神。创造一个新的制度就像创造一个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探索、设计、实验、调整。怎么把社会制度的理念变成一组可以运行的制度安排,这是实现中国超越要思考的。

现在是不是到了中国超越的时候,我赞成本书的观点:这是一个信心。现在有超越的层面,但还不是主要的层面,我觉得更多的超越还是制度和价值观层面的超越,在制度、价值观层面全面超越之前可能还得有一个阶段,最终达到西方文明价值观和东方文明价值观融合,涌现出来一个面向未来世界新一代的全球化意义上的价值体系。

非常重要的“两个语境”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会因一个人所处的地位和情景不同而不同。《中国超越》一书充分意识到区分语境的重要性。中国发展可以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去讨论。张维为做的这些特别依据以下“两个语境”,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一个语境是,我们在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解决发展不当的问题上也有重大突破,但在避免发展不稳的问题上还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付出更多努力,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自信不足。只要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张维为的书就特别重要;第二个语境是执政党在强调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对问题和挑战有足够的反省,这个语境现在很突出,十八大报告中有378个字讲问题,讲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直面矛盾和挑战,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很强,而学界则有张维为教授这样乐观的人,这就非常好。

实际上,这本新书的第一章第一节讲的就是: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那些主张全盘西化者的最后一张王牌,不就是他们想象中的无比美好的西方世界吗?当这张王牌也失灵的时候,他们还剩下什么东西来帮着美国忽悠中国呢?所以我干脆把这一点点破。不久前,好莱坞上映了一个新电影,名字叫“Her”: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但背景是上海浦东陆家嘴,人家问电影导演SpikeJonze,为什么用上海的背景来拍洛杉矶的故事,他说,他眼中的上海就是“世界城市的未来”。这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讲的“超越”,而且这不是一般的超越,这可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超越。

第三,这三部曲尝试了话语创新,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这包括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形式的创新。我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