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来说,所谓的“彻底”首先就是要求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遗憾的是,某些教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例如,某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该教材。)不仅存在混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的问题,把属于时代发展的东西混入基本原理,而且未能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限于篇幅,本文仅举其中的少量例子,来谈谈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

一、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问题

该教材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34页)后,随即指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36页)。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没有论述过脱离社会的人,也没有论述过脱离社会的实践。马克思的名言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他还指出,“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这其实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实践,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我们非要谈人的存在方式的话,那么从上述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社会才是人的存在方式。由此还可以看到,那些撇开社会来孤立地看待人的人学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该教材写道:“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第41页)。尽管该教材引用恩格斯的话:“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第42页),但是,恩格斯的这句话并没有把前进与发展直接捆绑在一起,相反地,恩格斯曾经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指出,“不论在德国或法国,现在我们都还不能指导历史的发展。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此就停滞不前。只不过是,它在德意志帝国目前是在后退,而在法国则是不断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0页。)这说明,辩证地看,发展并不就是前进。而后退也并不就意味着没有发展。该教材还写道:“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第44页)但这又与该教材所说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41页)相矛盾,毕竟一个事物的对立面仍然是旧事物而不是新事物。

该教材指出,“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第47页)然而,马克思却是这样谈到矛盾的解决的:“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实际矛盾赖以得到解决的方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5页。)显然,指望经过仅仅两次相继的否定和对立面的统一就解决矛盾,是对辩证法的僵化的理解,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谈到真理时,该教材认为,“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第72页)这个观点,其实恰恰就是该教材要批判的实用主义观点即“有用就是真理”。显然,一种认识对某人有用,也必然是在其个人的实践中检验过的,给其带来过好处的,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要求的。相反,马克思指出,“每个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即真理通过论战而确立,历史事实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6页。)。

该教材强调“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第88页)但是,新的思想和新的认识就一定是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认识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会一味地求新吗?该教材还要求“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88页)然而,解决新问题不一定要创新理论。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正如在数学上,不是每做一道新的练习题都需要创新一个定理出来的。

众所周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回答美国工人代表团关于“列宁和共产党实际上给马克思主义补充了哪些新原则?”的问题时,斯大林却指出,“我认为列宁没有给马克思主义‘补充’任何‘新原则’,同样列宁也没有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旧’原则。列宁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忠实最彻底的学生,他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依据的。”即使列宁“适应发展的新条件,适应资本主义的新阶段,适应帝国主义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0页。)

该教材指出,“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第56页)并且“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第41页)。然而,恩格斯早就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由此可见,第一,社会规律至少到恩格斯那时为止,同样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第二,自恩格斯那时以来,除了在这个期间曾经出现过苏联和新中国以外,历史创造的这个规律并没有什么变化,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该教材上述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这一区别,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说,都是不成立的。而在这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运动规律下,也谈不上什么世界眼光和世界潮流的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决不会空谈什么世界眼光和世界潮流。相反地,他们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民主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而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因此所谓的世界眼光只能是资产阶级的眼光,所谓的世界潮流只不过资产阶级的生活界限所限定的任务和解决办法。当年列宁就没有顺应帝国主义的世界潮流,并且与第二国际进行了决裂,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历史进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上,我们怎么能不谈马克思主义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去谈什么世界眼光和世界潮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