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问题
该教材指出,“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观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第79页)这其实就是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相背离。怎么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来?
该教材指出,“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第102页)。然而,生产资料私有制并非只有一种,马克思早就指出,“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而不同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差别,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决不可以混为一谈。马克思明确指出,“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回顾历史,该教材谈到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之后,只提到一句农民“为生活所迫最终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第141页)相比之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揭露,“单是在一极有劳动条件作为资本出现,在另一极有除了劳动力以外没有东西可出卖的人,还是不够的。这还不足以迫使他们自愿地出卖自己。”当年那些流浪的农民,是在鞭打、烙印、酷刑下,被历时数百年的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驱使到资本家的工厂中去的。
该教材批评马克思,说他“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第152页)但是,就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明确提到了教育这个非物质生产领域:“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页,第873页,第846页,第582页。)因此,除非该教材的编写者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资本论》,否则难免有造谣之嫌。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比,该教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资产阶级的行为分析十分宽容。它先是指出,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危机,为后来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第122页)这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是很管用的。然而,即便是美国的资产阶级学者也并不都认可这个观点,而且就在新政盛行期,美国再次发生了经济危机(参见[美]威克特著,王水译:《经济危机与大国崛起(1929-1941)》,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它再是指出,“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第122页)似乎资产阶级政府真的想消灭失业,只是力不从心而已。相比之下,马克思在谈到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时指出,“它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起,形成财富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存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页。)既然失业即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存在条件,那它就不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而是资本主义的温床。资产阶级政府会去消除这个温床吗?
该教材从正面肯定自由竞争:“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第184页)。相比之下,恩格斯早就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研指出“自由竞争使工人遭受极大的痛苦,引起他们的痛恨;自由竞争的拥护者即资产者就是工人的死敌。完全的竞争自由只会使工人遭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470页。)
该教材在政治经济学方面还存在两个明显的硬伤:
第一,该教材指出,“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第168页)在这里,该教材首先是把地主即土地所有者错误地归入资产阶级,进而以为地主得到的地租也不过是平均利润,而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讲得很清楚,地租来自于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次,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所以得到利润,只是因为他们是资本家,这跟利润率平均化过程是无关的。这个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只不过决定资本家能够得到多少利润,得到的利润量是多少,并不决定资本家能否得到利润。
第二,该教材认为,“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第186页)。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非垄断的普通商品的价格中已经包含有利润(平均利润),只有超过这个平均利润的部分利润才能称为垄断利润。因此,正确的公式应当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