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2013年9月26日下午,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京西宾馆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习近平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即席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光荣当选的全国道德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道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体自觉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既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通过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为相对的独立性。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既取决于这个国家包括经济力、国防力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取决于这个国家包括民族素质等在内的软实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不同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趋势明显。信息制造和传播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手机的迅速普及,既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精神文化产品,也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塑造融洽的社会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更是把道德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可以说,离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没有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圆满实现。因此,必须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文化”建设的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尚德修德的优良传统。这方面的事实不胜枚举,典型的格言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易传》中的话来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精华,应与天地合其德,体现天地的精神与德性。“天”的德性是健行不已、生生不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止歇。人应该效法它,努力拼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地”的德性是博大包容、孕育万物、利益众生。人也应该效法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5]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他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他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道德模范,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关系,反映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道德愿望和道德追求,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旗帜。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对于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2007年启动以来进行了四届。评选表彰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全国公示和公众投票、评委会投票等环节,四届共产生216名全国道德模范和1041名提名奖获得者。其中,大部分是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医生、教师、个体工商户、社区居民等普通劳动者。颁奖典礼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样五个篇章,每一篇章通过播放短片、演奏音乐、吟诵经典、颁授奖章、致敬礼赞等形式,诠释了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歌颂了震撼人心的道德之美,同时普及了公民道德规范。评选表彰活动充分体现了群众评、评群众的特点,集中展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落实习近平这一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把道德建设融入改革发展各方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实功而不务虚名,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道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培育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需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活动,更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道德从来是一个与思想密切相关的问题,思想觉悟决定道德表现,道德表现反映思想觉悟。因此,党员和领导干部增强道德自觉,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特别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强调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落实好习近平的讲话精神,需要同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爱民之心,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以优良党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