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精神作为同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它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以极大的能动性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容,是民族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表现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自然根据在其“种”,社会根据在其“文”,尤其在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发展中,中华民族不断锤炼、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理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之所以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智慧和力量来自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就是靠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战斗力。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富强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极大地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今天我们之所以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力推进。“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4]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习近平接任总书记之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30多年来,邓小平执政时期,江泽民执政时期,胡锦涛执政时期,我们都在致力于小康社会建设。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重时间紧,有很多难题和问题需要解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春季开学典礼上讲话时强调,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三大类问题: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穿上新外衣的老问题,今天暴露出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攻坚克难涉险。要求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是团结国内各民族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凝聚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情感和精神纽带。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革故鼎新,就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创新成为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并深深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所必然要求具备的精神,必须要求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去。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时代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壮丽实践,时代精神的弘扬也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岗位。“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习近平这一论述的实质,就是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结合各自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折射着时代精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融合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往往很难截然分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而且成为时代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因而,民族精神弘扬和时代精神培育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方面,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弘扬或形成的许多精神既属于民族精神又属于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弘扬中国精神又要求我们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结合新的实践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5]“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6]“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7]劳模精神、法治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先进精神,既应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应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以这样的视角认识习近平的有关论述,“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