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个响亮口号,近来在习近平的有关讲话中多次论及。着眼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一、再次吹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号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中,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思想道德建设,但这两个口号(旗帜)却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党的十五大以前,我们的旗帜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不仅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取得重大成就,而且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搞得有声有色。在这一时期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总结和部署,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结和部署,大都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名义下进行的。特别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专门议题,通过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研究,也是欣欣向荣、硕果累累。自党的十五大起,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相适应,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此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总结和部署,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结和部署,大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名义进行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论界的研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命题中含有“文化”字样的研究汗牛充栋,而含有“精神文明”字样的研究却难得一见。如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两个关键词中选一个的话,那么党的十五大之前这个关键词就是前者,党的十五大以来这个关键词就是后者。近来,这种状况出现了些许变化。习近平在阐述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多次从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的意义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立足于目前讲我们的发展目标,近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都包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与要求。近期目标作为离现在最近的目标,应该也可以具体化一些。对此,党的十六大首次给以明确,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给以完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扼要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就是着眼于我们的发展目标及其要求,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向劳模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又是我们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动力。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思想发展史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首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个主张不仅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而且基于对精神因素之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无论是个人进步还是社会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一定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志”的作用。强调人生要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必须把立志作为开端和基础,早立志、立大志、立恒志。青年最富有朝气,青年最富有梦想。他们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习近平利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这一场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希望广大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成就一番事业。“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的物质力量,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既肯定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强调精神因素对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当今时代,精神的力量深深地融入并决定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面貌是衡量这个民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精神生活是一种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生活。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在发展动力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就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可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目标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就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不可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在高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旗帜的今天,还应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旗帜。同时高举这两面旗帜,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我们强调二者在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都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但实践中人们对二者的理解把握还是有区别的。许多人认为,文化建设重在文化,主要解决人的“知识”问题,涉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事业;精神文明建设重在精神,主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包括意识、理想、道德、情操等方面。按照这样的认识,高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平行不悖,相得益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下,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知识需求,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下,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觉悟境界,并为文化建设注入思想内涵和精神动力。同时高举两面旗帜,有利于克服和防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手硬、思想道德建设一手软的倾向,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高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高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