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倭人为意”:甲午惨败的重要历史教训

“不以倭人为意”:甲午惨败的重要历史教训

当前,人们从各个视角总结甲午战争的教训,这是很必要的。那么,清政府甲午惨败最直接、最根本的教训是什么呢?

日本处心积虑觊觎中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先取朝鲜后取中国的侵略计划,并紧锣密鼓地精心准备,逐步实施。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征讨清国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一切准备,进攻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即“北上南下”方略。1894年,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了对清朝的侵略战争。

从明治维新算起,日本酝酿侵略战争的过程长达二十多年。清政府对此毫无警觉,更无准备。虽然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人,当时意识到“倭人不可轻视”,但没有明确认识到日本将发动侵略战争的严重威胁。至于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不以倭人为意”的层面。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毫无认识和了解,对不可避免的战争充满侥幸和幻想。

日军精心准备 清军仓促迎战

有学者认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乃是败在腐败和落后。这固然是其原因,但也不尽然。早在1884、1888年,清朝分别成立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舰队。遗憾的是,清朝建造这样的舰队,不过是为了用于展现“大国的威力”而已,并未真正做好打仗的准备。除了曾经到日本访问一次之外,清朝海军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训练,也没有以应对日本侵略为旨归的军事教育。军队管理更是严重松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这样一支“和平兵”,在战争来临之时,岂能不是一盘散沙?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不仅缺弹少药,而且指挥不力,缺乏起码的协同配合,出现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虽有少数官兵奋勇死拼,但终究无济于事。许多人称黄海大海战为“双方海军在黄海上遭遇”,是一场“遭遇战”。事实上,日本精心准备这场战争已长达二十多年。从1894年7月初进兵朝鲜,到7月25日击沉“高升”号运兵船,再到9月17日黄海大海战,都是日本精心策划的。清朝却茫然无知,自认为只是“偶遇”、“遭遇”而已,焉能不败?

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普通官兵,均无打仗的思想准备和起码的备战行动。慈禧太后之所以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乃是因为她丝毫没有想到日本这个“蕞尔小邦”,竟然敢于对清朝发动战争。虽然北洋水师在装备上比日军落后,但是,如果海军上下认识到“清日必有一战”,树立同仇敌忾的精神,军备和训练何至如此废弛,实战之时又何至如此应对失措、不堪一击?清军之败,从根本上讲,就是败在缺乏对日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训练。

清政府对日本缺乏必要警惕

有人认为,从战略上讲,清朝的错误在于实行了消极防御的方针,海战之败是因为实行了“近岸防御”。其实,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伪问题”或“伪教训”。在日本大量增兵朝鲜之时,李鸿章坐等俄国调停,幻想通过和谈解决朝鲜问题,以致失去了增援的宝贵时间。日本从花园口登陆辽东半岛,长达半个多月,竟没有遇到一个清兵。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时,守将赵怀业等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轻取旅顺。刘公岛战役也大致如此。清军这种事先毫无准备、临时仓促迎敌、各自为战、临战溃逃的状态,几乎贯穿甲午战争的全过程,根本谈不上有效防御,遑论“消极防御”还是“积极防御”、近海防守还是远海防守。

总之,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本性毫无警觉和准备,对两国不可避免的战争充满侥幸和幻想。这是甲午惨败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也是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深刻教训,我们应该切实牢记。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