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更名究竟有无利益推手
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陆群叫板食药监局引起舆论无数猜想。关系到南北利益之争,还涉及官员的腐败嫌疑,又言辞信誓旦旦,所有这些令公众对金银花更名产生怀疑。因而,无论是基于涉事官员的个体清白,还是维护食药监局的部门信誉,对这一“微博举报”都需要正面回应,展开调查以正视听。
对公众而言,事件的焦点是金银花更名是否暗藏腐败,这也是我们评判食药监局依法行政与否的关键。“御史在途”称,更名一事属时任食药监局局长邵明立“一手操控”,有多家企业和公关公司牵扯其中。那么,2005年国家药典把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究竟是从植物学名称的角度考虑,还是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猫腻”?从地方获利情况看,更名似乎有益于邵明立的老家山东,这当然并不意味着背后就存在官员腐败,但这却也是公众产生怀疑的关节点。针对这些利益“巧合”,不能简单以缺乏直接证据为由置之不理,而应当作为案件线索进行初查。
从更名事件的脉络上分析,国家药典上的更名确实带来了利益的冲突。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南方金银花网络炒作案”,一些人利用更名在网上炒作“山银花会上火伤身”“对生命安全产生危险”,从而导致北方获利、南方受损。那么这种炒作背后,究竟只是不法商家的私下为之,还是有着更为惊人的幕后操控?利益之争中,政府部门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无论是政府部门决策受到利益的不当影响,还是地方利益之争获得公权力的暗地支持,本质上都违背了行政权的公正目的。倘若在更名事件中,政府部门能够做到客观中立,那么对于上述非法炒作、恶性竞争的市场行为,理当通过法律途径予以纠治。因此,对于国家食药监局而言,正面回应“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分类问题,不能陷入植物学的学术迷雾,而应立足公权属性向公众主动自证清白。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利益之争也应当回归法律途径,走公开化的博弈之路。
南方金银花真有必要改名么
金银花,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其名妇孺皆知。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故而古人用“金银”取其名。可是,南方金银花自2005年被改叫“山银花”之后,身价陡落,仅为北方金银花价格的几分之一,足见“金银花”之名所含的品牌价值。
事实上,改名之后,还给恶意谣言提供了土壤。前些年网络上就出现“吃了山银花会上火”之类的谣言,尽管“山银花”产地极力辟谣,但不少网民半信半疑。有网友甚至认为“山银花”就是“山寨版金银花”。
笔者记得,鲁迅笔下的阿Q祖上也姓赵,但赵太爷给了他一巴掌不许姓赵,这阿Q就更遭众人歧视和奚落。“山银花”的遭遇虽没这般夸张,但改名带给公众的心理暗示,却有类似之处。加上谣言做催化剂进行发酵,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个地方产业。
“御史在途”的举报微博发出后,国家药典委回应称,鉴于“在药用历史、来源、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差异”,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进入药典目录。可这理由难让公众信服。据媒体报道,南北两种金银花在临床中历来通用,国家药典对于“山银花”和金银花药性的记载和认定也都完全一致。如果其他方面差异并不太大,那是否真有改名的必要?南北生产的白菜肯定也有细微差异,难道就需将一方的白菜改叫“黑菜”?
金银花是在南北流传千年的民间俗称,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属于创造这一无形资产的忍冬科植物“家族”的所有成员。如果仅因植物学分类的学名不同而硬对俗名进行更改,那就显得太机械、不接“地气”,而且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存在利益输送的猫腻。真相到底如何,无疑值得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