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被改名究竟有没有猫腻
微博实名认证为“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的网络知名人士@御史在途,火药味十足地向他的近18万粉丝爆料:2005年前后,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负责人(现任国家药典委常务副主任委员)为利益集团代言,国家药典委将中国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而将“金银花”作为其老家山东“忍冬花”的专用名,致使南方上千万花农血本无归。
尽管@御史在途强调举报与自己的职务没有任何联系,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进行公开呼吁和举报,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依然创下了有较高知名度的纪检官员向比自己更高级别的官员“开炮”的先例,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集聚了关注度,人们希望有更高的纪检部门介入调查,给社会一个还原事实的真相。
@御史在途实名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有待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厘清。但是,至少从他已经出具的证据看,包括湖南省政府在内的,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国家食药监总局请求将山银花改名或与金银花通用的正式公文请示,便涉及湖南、重庆、贵州、四川、广西等5个省市自治区。这表明,直到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并没有给予可以服众的认定。无论未来结果如何,他终归还是将一朵不为人知的金银花,摊开在了舆论面前,让人们看到了权力的一举一动,与百姓利益之间要么息息相关、要么刀刀见血的关系。
包括湖南在内的中国南方,人们种了上千年、叫了上千年的金银花,突然被改名,究竟依据何在?一个纯粹学术上的话题,为何成为权力的话题甚至腐败的话题?国家食药监总局无法绕开山东的“忍冬花”为何取而代之“金银花”的质疑。有关部门必须拿出过硬的区分表述理由,并且提供医学界和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依据,才能消除举报者和不少社会公众的质疑。
如同一顶已被掀起的盖头,在这个嫉腐如仇的时代,“金银花”已是一朵打不了马虎眼的盛开之花,是鲜艳欲滴,还是暗藏溃腐,这个盖头,打开来便放不下来了。它涉及的不只是学术的清与腐、权力的洁与败,更是涉及广大南方地区金银花种植户的切身利益,涉及事隔将近10年之后的这场反腐肃纪风暴,有没有闻风而动的决心和正本清源的能力。
金银花与山银花“异”在科学还是利益
检索资料可知,去年3月份左右,媒体和网络上确实有许多关于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报道,其中一些报道称: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而山银花则会上火伤身。还有报道指出,山银花可能大量被当做金银花,用于凉茶类产品之中。这些报道给普通读者传递的信息是:金银花与山银花似乎完全不是同一种药材,山银花不仅是冒充了金银花,甚至俨然已成“有毒产品”。
因为某些媒体的草率跟风质疑,使得我国南方大面积的金银花产地产品滞销,价格更是从原来12元/千克暴跌到1.4元/千克依旧无人问津。湖南隆回、重庆秀山以及贵州、广西等南方诸多地区金银花滞销,花贱伤农。“御史在途”在实名举报微博中所称“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造成无比重大的经济损失”,绝非虚言。彼时,央视等媒体都曾对此跟踪报道。
湖南隆回曾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可“金银花之乡”产的却是山银花。公众当然要问,金银花与山银花到底有何区别?从1977年一直到2000年的《中国药典》,山银花和金银花都是合在一起,只有2005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两者进行分列,但奇怪的是,药典对两者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中的描述,竟又一字不差。
照此看,金银花与山银花在药用价值上并无区别。去年的山银花风波之后,已有专家表示,修编2015年版《中国药典》时,可望将山银花恢复到金银花原有的称谓表述上,为山银花“正本清源”。事情似乎也就到此为止,虽然这场风波给南方花农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公众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不经意的错误,或者说只是一个科学上的争论;可是,“御史在途”的举报,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基于私利的人为故意可能。
在公众看来,修编《中国药典》理应是一项专业而又神圣的工作,如果其中夹杂着为利益集团的代言,绝对不能容忍。为此,公众当然支持“御史在途”的实名举报,并期待他公布“铁的证据”。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介入调查,告诉公众:区别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到底是科学还是利益?南方花农这些年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是否应该有个说法?在整部《中国药典》中,金银花的问题又是否为孤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