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官善待生态 (2)

北京:好官善待生态 (2)

摘要:百姓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才能生存,倘若没有,就会思乱,这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最基本的原因。我国古代的循吏对此十分清楚,他们临危受命,平息动乱,稳定时局,着眼点都在有效地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并进而富之教之。

人与植被:植树富民,民富政和

孔子爱树,孟子进而把推广植树作为实现王道理想的第一个具体措施,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我国古代循吏,大多是儒生,他们继承了孔孟传统,施政中自觉爱树、护树,积极组织百姓种树。

同治年间,陈文黼任陕西留坝厅同知。留坝全境都在秦岭深处,山坡多,田地少,百姓“无物产以资生”。陈文黼周历山谷,考察土质,觉得当地适宜种植橡树,以养山蚕。于是写成《种橡说》和《山蚕四要》两本小册子,向山民进行广泛宣传。接着由官府发给橡树苗和山蚕种,在官府请的技工指导下种养。山蚕丝缫成后,官府又发给织绸机,教其织绸,由专设机构高价收买,以鼓励百姓扩大生产。陈文黼在考察中还发现,留坝水土气候也适宜种茶,于是买回安康紫阳茶种,教民种植。留坝本来山大林森,如今又遍种橡树茶树,植被茂盛,“地无弃利”,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皆大获改善。过去因交通不便,穷困加闭塞,留坝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现在有宽裕资金可用,陈文黼趁便建起书院和义塾,购买书籍,聘请高才之士当教师,数年之后,留坝的教育和人文,已彬彬然有儒雅之象了。

孟子说过:“(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百姓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才能生存,倘若没有,就会思乱,这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最基本的原因。我国古代的循吏对此十分清楚,他们临危受命,平息动乱,稳定时局,着眼点都在有效地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并进而富之教之。在这之中,植树造林常常是其必然之选。植树安民富民,百姓安富,其政自和,这是循吏施政固守的方略。

清朝循吏江皋任柳州知府时,正值康熙大修太和殿,派使者到柳州采伐木料,柳州百姓惊恐不已。江皋当然无法直接抵制皇帝之命,但为解一州百姓的急难,为保山林不受肆意践踏,他终于想出一个高招。待朝廷采木使者至,江皋让当地百姓领路,亲自和使者骑马往深山去看木材,一路上,无道可通。江皋将使者扶下马,掖之“攀援以登”,而“崖益峻,无侧足所”,吓得使者胆战心惊,“咋舌曰:是不可取!”于是“还奏免役”。一场来自朝廷最高统治者的害民害树之祸,就这样被江皋英勇而巧妙地消解了。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