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2)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2)

——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

中国的安全文明对西方的超越

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呼唤中国超越西方安全观,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安全文明观。中国应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的安全文明观,主要内涵包括:

一是安全共享。欧盟是主权共享的成功范例,亚洲地区则应成为安全共享的典范。冷战时期的安全共享是集体安全、安全联盟,如今日益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超越。东亚地区“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导致近年纷争不断,不可持续。相关国家共同分享繁荣,也共同分享稳定,这就是安全共享的基本逻辑要求。

二是安全共担。即共担安全责任。以一己之利破坏安全大局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制止。在南海问题上,一些国家炒作什么航行自由来围堵中国,就是搅局的不负责任行为。安全利益攸关方,首先是当事国,其次是域外国家,必须发挥湄公河联合执法精神,共同承担相关安全职责。

三是安全共建。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①这就是说,海上安全通道不仅事关相关海域国家安全利益,也事关域外贸易体切身利益,必须共同建设、维护好海上安全通道安全。为更好开展海上安全合作,中国可效仿上海合作组织,倡导成立海上合作组织。②

四是安全共赢。你安全,所以我安全。这是新时代可持续共同安全观的典型写照。任何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的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安全共赢就是要实现“我的安全也是你的安全”制度安排,让各国共享安全梦。

2014年是中国安全文明观阐述的契机。从国内层面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创立,是应对大安全挑战的时代呼唤,为此要进行安全体制的顶层设计和安全战略的升级换代。从国际层面而言,中国倡导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逐渐在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但没有安全共同体支撑,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是不坚固的。

中国的安全文明主张大安全理念,在政策层面提倡总体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在新安全观基础上提出的大安全观,系统回答了安全四维关切:其一,安全观念——树立总体安全观。总体安全的涵义包括:国家安全包括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全方位内涵,兼顾传统安全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实现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的共同安全,甚至包括人与自然、国家与国际的总体安全;其二,安全道路——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不走西方安全扩张老路,不重复诸如“修昔底德陷阱”之类的历史安全悲剧,在安全领域实现道路自信与可持续发展;其三,安全体制——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其四,安全目标——命运共同体,摈弃一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零和思维与对立式安全理念,树立“你安全所以我才安全”的人类新安全观,确立人类共同家园休戚与共的安全新思维。这就真正实现了安全领域的内外兼顾、领域统筹,超越了排斥第三方、甚至针对假想敌的美国双边联盟体系,超越了东亚地区“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亚洲悖论③,更具时代性、包容性。

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从互利共赢到共同安全,倡导安全共享、安全共担、安全共建、安全共赢理念,中国特色安全观的世界意义不断彰显。总体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哲学理念表明,中国的安全文明观实现了对西方的三重超越:从起点上超越新旧二元对立;从内涵上看,是与发展对应的安全,而非与和平对应的安全;从原则上看,分享—包容—可持续是安全文明新原则。总体安全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安全思维,也是中国在安全领域国际话语权建设上迈出的又一重要步骤。展望未来,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中国将不断增加国际公共安全产品的供给能力,以打造平安中国,建设和谐世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