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3)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3)

——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

中国安全文明实践:和平发展道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安全文明不仅来自五千年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且来自于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最近25年来,中国从未对外用武,是大国中唯一的例外。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成功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还能持续地和平发展吗?产生这一疑问的背景,不只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在军事上高调亮剑,外交上积极有所作为,更在于时代背景的三大变化:

其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极其发达,“天朝无所不有”,没有必要对外扩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是有坚实物质保障的。按照西方历史经验,海洋文明扩张源于非自足性,给世界带来血雨腥风。如今中国在快速实现工业化,资(能)源稀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洋和域外,还能坚守和平吗?

其二,古代东亚体系以中国为中心,通过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而实现协和万邦。中国早已进入现代国际体系,遵循现代游戏规则,从近代“百年国耻”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如今中国越来越先进了,会不会打人,尤其是报复侵略过中国的日本和西方列强?

其三,过去,中国对外经济依存度低,可以闭关锁国,而自成一体,对外可息事宁人。如今中国对外能源、经济依存度均超过50%,改革处于攻坚期,社会处于转型期,国内—国际政治矛盾凸显,谁能保证中国不会转嫁国内矛盾,选择与外部世界对抗,放任民族主义而引发战争?

以上三大疑问并非抽象的,而是表现为当前的三大关切:

其一,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中,中国会不会使用武力?MIT中国问题专家泰勒曾出书分析中国解决周边领土争端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中国陆上文明思维发达,倾向于通过谈判、妥协的方式解决陆上领土争端,但是海上争端不易妥协,尤其是中国传统上缺乏海洋文明基因,且快速走向海洋。④受日本舆论挑拨,外媒不时炒作中国将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舆论担心,中国会不惜以武力维护海上领土主权。

其二,中日是否会爆发战争?中日关系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最大的考验,而且是中国同西方关系的试金石——日本意识形态上属于西方阵营,同时还是内陆文明走向海洋的试金石——中国能否和平地突破第一岛链。中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原则是否包含日本?中国梦能否包容日本正常化之梦?日本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均很熟悉,对中国伤害也最深,如果中日能和解,八国联军就不算什么了,中国更能包容西方列强;同时,中国和平走向海洋也有了可能。

其三,中美是否会发生权力转移冲突?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明确说,中国不可能实现和平崛起,这是由国际政治的逻辑决定的,无关中国历史文化,因为意图并不重要。⑤中美权力转移的实质是现行国际体系能否包容中国。毕竟,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好比“拉大象进浴缸”,现今国际体系要更好容纳中国还得进行大的改革,这样才能捍卫西方权益。中国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国犹豫良久后一度积极回应,但还会反复,且留有后手。

回答好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持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上述关切,必须系统提出中国的和平观,这是安全文明观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具体体现:

首先,和平是相互的,并非套在中国头上的紧箍咒。中国并非二战战败国,和平并非中国单方面的承诺,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提是别的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了实现持久和平,中国不可能放弃非和平的选择,正如两岸关系所显示的,这恰恰制止了冲突,赢来台海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局面。

其次,和平是总体的,局部冲突不影响中国和平发展。解决领土、领海主权争端,中国不倾向于使用武力,但若对方挑衅导致擦枪走火,中国军队绝不是摆设。即便中国被迫卷入冲突,也不意味着中国放弃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海)争端。

再次,和平是动态的,需各方小心呵护。欧盟是欧洲人“永不再战”的信念产物,但欧洲人将和平视为理所当然的,导致去军事化现象,使欧盟迄今仍仰仗美国保护其和平。亚洲应汲取其经验教训,各国不仅要深刻反思历史,小心建构和平,还要增强自主和平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构建和平的经济、社会与观念基础。

和平崛起最初是针对中国崩溃论提出的,承诺中国不挑战现有国际体系,而是通过参与、融入现行国际体系来实现和平发展,回答的是国际体系利益攸关方的关切。现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越这一阶段,应该主动提出中国的主张与理念,回答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切。中国可借世界和平论坛,提出中国的新和平观,既超越古代中国和平观,又超越西方和平观,阐释中国特色的和平学。概言之,中国理解的和平,应包含以下三原则:

一是和平的互惠性原则。和平如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必定是脆弱的,正如朝鲜半岛局势所一再显示的。故此,中国始终不渝地倡导互利共赢,通过合作解决资源、能源稀缺问题,从而避免走西方列强老路,坚信只有同时有利于各方,在平等基础上建构的和平,才能实现积极和平。

二是和平的包容性原则。美国在亚洲通过军事联盟,以对抗式实现和平,始终没有将有关各方包容进来,未能实现亚洲的持久和平,甚至也没有给其亚洲盟友带来安全感。故此,中国倡导包容全体利益攸关方,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内的总体和平。

三是和平的非强制性原则。美国在二战结束前通过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又以一己之私未彻底改造战后日本,致使日本长期以错误历史观教育民众,认为自己不是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打败的,而是被美国的原子弹打败的,近来更是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成为今天东亚乃至世界和平隐患。故此,中国倡导树立正确历史观,从内心播下和平信念,通过签订和切实遵守《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实现可持续和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