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并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三个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深化提升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稿][课件]
从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梳理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合作的总体情况,并从投资规模、区域分布、投资行业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稿][课件]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在实践中产生很多创新成果,尤其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方面,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指出,政策沟通达成合作共识,设施联通建设扎实推进,贸易投资合作日益深化,资金融通机制逐步完善,民心相通建设取得积极成就。[文稿][课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大,部分国家制造国际舆论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矛盾的影响加剧,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文稿][课件]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文稿][课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指出,从政府层面看,要秉持开放包容建设理念,打造国际一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探索更多合作机制,在多市场、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倡导建设绿色化数字化“一带一路”平台;持续推进层次更加深入、领域更加丰富的“一带一路”项目;筑牢风险防控网络,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提升投资效能。[文稿][课件]
刘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一)提出背景
1.国际层面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升温,多边体系陷入困境。美欧等发达国家一方面推行“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构建符合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庞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大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借此构建美国经贸规则主导的新的“朋友圈”,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效应对了贸易保护主义对贸易全球化的阻碍,拓展了我国对外合作的渠道和空间。
2.国内层面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问题。第一,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廉价要素参与国际竞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前,我们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但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转变要素投入的方式。
第二,东西部开放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国的对外开放起步于东部沿海城市,内陆和西部地区的开放相对滞后。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有力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推向开放的前沿,是实施全局性开放和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第三,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对国外原油、矿产等自然资源高度依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来源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可以提高中国资源进口的安全性,降低资源进口的运输成本。
“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共建国家发展诉求。睦邻、安邻、富邻是根植中国的外交理念,中国希望通过搭建包容性的合作平台,破解长期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沿线国家的开放,为沿线国家注入发展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权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